23年豫園燈會:傳統藝術“蝶變”

2017-02-27 08:27:0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在老一輩上海市民的記憶深處,一定少不了人頭攢動的老城隍廟和有著百年曆史的上海大世界。它們一個代表節慶的歡騰,一個滿載著童年的回想。

  如今的老城隍廟,承接了23年的豫園新春民俗燈會,在都市文化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而即將重新開張的上海大世界,搖身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演與互動平臺,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感覺。

  讓傳統文化遇見當代價值,這是豫園燈會和大世界的成功經驗,也是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大都市中活下來、傳下去的經典案例。

  2017年2月18日淩晨三點,隨著最後一車燈彩拆卸、裝車完畢,雞年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以下簡稱“豫園燈會”)正式落下帷幕。現場的一名管理人員用手機拍下了最後一個拆燈工人從燈彩上爬下來的瞬間,併發給了豫園商城副總裁吳仲慶——“所有燈彩均安全拆下,請放心”。吳仲慶眼睛盯著照片上的燈彩,腦海裏卻勾勒著明年燈會的主題和空間佈局……

  從1995年起,豫園商城幾乎每個春節都會操辦盛大的豫園燈會。一晃23年過去,豫園燈會陪伴市民走過了近兩個生肖輪迴,被廣大遊客譽為“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2010年,豫園燈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並於同年走出國門,在韓國G20峰會期間的“首爾國際燈節”中參展,驚艷世界。

  而鮮為人知的是,所有豫園燈會的創意和策劃均由吳仲慶帶領豫園商城的燈會設計團隊完成。在他們的手中,燈會由一場市民的節慶狂歡,演變為傳統文化的展演,也成長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

  吳仲慶説,23年22屆豫園燈會,在今年達到了傳統文化與審美藝術有機結合的新高度。在為期31天的雞年燈會中,豫園不僅展現了傳統燈彩藝術的精湛技藝,也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都市中的當代演繹發揮得淋漓盡致。

  老報紙中尋“燈會”

  據團隊裏的老員工説,每年的豫園燈會都猶如一場艱辛的十月懷胎。往往是上一年的燈會才落幕,下一屆的創意策劃便進入醞釀階段。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精心打磨的燈彩作品在節日過後便不能與廣大市民“見面”了。若還想一睹當年的燈會風采,恐怕只能從一張張泛黃的老報紙裏尋覓了。

  1995年,豫園商城舉辦了第一屆豫園燈會。在當天的《解放日報》上,留下了一張工人在老城隍廟登梯挂燈的黑白照片。

  1996年,豫園燈會邀請了山西大同的絹人燈彩大師,大規模展示了佛教、紅樓夢、西遊記、民俗、名劇、神話六個系列燈彩,一共17個展區、43處景點,令來往的遊客應接不暇。

  1999年,豫園燈會首次實行封城售票。這非但沒有阻擋市民觀燈的腳步,相反帶來了更旺的商機和人氣。這一天的《解放日報》上記載了豫園燈會創新運用江南民間燈藝和現代聲光電相結合的手法,實現了燈彩展示的動靜結合效果。

  2003年,已開展8年的豫園燈會火了,連燈會的冠名權也熱了。那一年,豫園首次推出遊客發短信猜燈謎的互動方式,還用上了人工降雪的現代手段營造了節日氣氛。

  2005年,也就是上一個雞年,豫園的中心廣場上上演了一齣“五穀豐登、金雞報春”的“農家樂”燈展,並首次引入鐳射投影的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個遊客喜聞樂見的立體化財神爺形象。

  2009年,第十四屆豫園燈會第一次嘗試使用節能燈源,同時在墻面燈組上運用了LED、頻閃燈等環保光源,可節電30%。

  2016年,豫園燈會的開放時間延長至31天,堪稱歷屆之最。

  燈彩藏著“中國夢”

  在豫園燈會設計團隊的眼中,2016年的燈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那一年,豫園燈會首次嘗試用具象的燈彩作品表達抽象的重大議題和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在美猴王中心燈組周邊,佈置了以中國傳統歷史故事為內容的主題燈組,有“蘇武牧羊”“岳母刺字”等,形象詮釋了“精忠報國中國夢”的主旨;在九曲橋邊,一組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旨的場景式燈組順序排開:有體現“仁”的“孔子杏壇講學”、體現“義”的“關公千里走單騎”、體現“禮”的“孔融讓梨”、體現“智”的“曹衝稱象”、體現“信”的“商鞅立木建信”以及體現“廉”的“包公斷案”等婦孺皆知的經典歷史故事。

  吳仲慶説,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來,讓它們與當代主流價值觀嫁接,繼而創造性地轉化為具象的燈彩藝術,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這是2016年豫園燈會設計的初衷。可這樣的創新究竟能不能契合現代都市百姓的精神需要,需要靠市場來檢驗。

  不過,當吳仲慶站在九曲橋上,看到老一輩人指著“孔融讓梨”的燈彩教育年幼的孫子要懂得禮讓時,他便知道,這條路子走對了。“看來,這些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依舊是國人心目中值得傳承和發揚的瑰寶。”

  在今年的燈會上,豫園商城創意策劃團隊進一步將燈會主題與國家倡導的文化價值觀和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在豫園中心廣場呈現了以“一唱雄雞天下白,勵精圖治謀發展”為主題的燈組。四週墻面還設置了“聞雞起舞”、“前程似錦”等傳統題材燈組,以及“中國夢”、“強國夢”等當下熱點題材的燈組。

  九曲橋廣場突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工匠精神代代相傳”主題,通過“四大發明”、“大禹治水”、“李時珍著藥典,神農氏嘗百草”、“張衡”、“魯班、黃道婆、李春”等題材的場景式燈組,將經典歷史故事進行實景演繹,展示了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此外,高低錯落的長城、大雁塔、埃菲爾鐵塔、大本鐘等亞歐標誌性建築集群的燈組,則預示著中國的工匠精神將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用心講述文化精髓

  今年燈會的主題燈組受到不少遊客的關注和喜愛。因為在昂首闊步的雄雞燈彩旁,還矗立著一個直徑五米的地球燈彩。立體的雄雞與地球上形似雄雞的中國版圖形成了巧妙的呼應,頗具創意。

  不過,為了這組主題燈,豫園的創意策劃團隊卻歷經多次論證、推翻,再論證、再推翻。比如,這組燈彩主題詞到底該取義自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裏“一唱雄雞天下白”的詞句,還是唐代詩人李賀《致酒行》裏的“雄雞一聲天下白”的詩句?再比如,這個地球,到底應該托起雄雞燈彩,以彰顯氣勢?還是放置在雄雞身邊,寓意中國“雄雞”對和平發展的嚮往?

  最終,晶瑩剔透的地球燈彩被安放在雄雞的左側,其周圍還環繞了一群潔白的和平鴿,以及代表中國科技進步的神舟十一號,寓意中國的崛起和發展給世界帶來和平與幸福。此外,雄雞燈彩四週也裝點了代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熊貓、白鰭豚、滇金絲猴等中華國寶,還盤繞了兩條象徵著長江與黃河的彩色燈帶。

  豫園商城戰略運營中心副總經理張艷説,做一場燈會是會讓人“筋疲力盡”的。因為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裏,蘊含著太多優秀的東西值得去挖掘、去表現。而燈會的創意策劃團隊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用最巧妙的“語言”把其中的精髓“講述”給遊客聽。

  在今年的燈會上,豫園和豐樓上懸挂了一組名曰“有鳳來儀”的燈彩。之所以設置了這樣一組燈彩,創意策劃團隊給出了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民間傳説鳳凰是一種僅次於龍的圖騰動物,在“血統”上與雞近緣。在雞年展示鳳凰,再合適不過;另一方面,“有鳳來儀”出自《尚書·益稷》,寓意只有在國富民強的太平盛世,才能引來祥瑞之鳥。

  “這還不是最費神的”,吳仲慶説。由於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徵,做起文章來相對容易。四年前的蛇年燈會上,為了把五毒之一的蛇演繹成遊客喜愛的燈彩,豫園團隊前後設計了十幾稿,最終,在道家文化中找到具有辟邪祈豐、懲惡揚善、平安長壽等多種神力的龜蛇合體形象——玄武,讓生肖蛇以“玄武獻瑞”的主題燈組形象亮相中心廣場。

  用傳承留住“年味”

  燈彩,又名“花燈”,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品,與民間元宵賞燈的習俗密切相連。在過去的23年裏,豫園的燈會創意策劃團隊和傳統燈彩製作手藝人共生共榮,將燈彩的工藝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吳仲慶説,傳統的燈彩一般適宜在夜間觀賞,且相距遊客較遠,對燈彩的製作精度要求不高。可豫園不同,囿于場地小,只能近觀,且遊客多在白天入園觀賞,所展燈彩就必須更為精巧。不僅花燈主體要工整,不能讓遊人看到扎燈的鉛絲,就連燈面上的人物形象也要生動自然,不能讓遊人看到呆板粗糙的面部表情。達到“白天是景,晚上是燈”的藝術效果,這是豫園對燈彩工藝最基本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豫園燈會對聲光電等多媒體展示手段的巧妙運用,燈彩的製作工藝和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今年在九曲橋上展示的“大禹治水”燈組,十多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四肢還可以隨著場景變化而舞動。此外,雄雞燈彩要做到五分鐘打鳴一次,地球燈彩上的神舟十一號也得動起來。吳仲慶説,豫園燈會超高難度的製作要求讓國內許多燈彩廠望而生畏,同時也讓那些敢於面對挑戰、勇於自我創新的企業在與燈會設計團隊磨合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了行業的制高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