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最美公路添新花景 將補綠12萬平方米

2017-02-27 14:15:5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黑色的柏油路面平整筆直,路旁水杉林鬱鬱蔥蔥,再往外是成片稻浪滾滾……有崇明“最美公路”之稱的北沿公路兩旁,除了“綠景”,正在添加新的“花景”。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被列入去年市級重點整治區塊的東平森林公園區域相關“五違”整治工作已于去年夏天完成,為進一步修復生態環境,崇明相關部門在北沿公路附近的東風橡膠一廠等共152畝、4塊整治地塊上進行了生態廊道建設,種上紅梅、白梅、綠梅等花樹,今年3月底前將完成,目前正在進行苗木種植、綁扎工作。

  東平森林公園區域位於崇明東平鎮和建設鎮接合部,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東平鎮所屬區域面積約8平方公里。東平鎮2008年由長江農場、東風農場、前進農場和前哨農場改組而成,由於鎮域內房屋建成年代普遍較早,居民散戶點生活區、(農業)連隊生活區、舊廠房等存在破損、荒廢、管理欠缺、權屬不明等諸多問題。同時,鎮域內不少舊廠房被外來務工人員非法入住,此前修旱廁、亂搭建、亂種植、亂養殖等現象頻現。

  東平鎮規保辦副主任陳歡告訴記者,在去年的“五違四必”整治中,東平鎮主要關停了東風畜牧四場、東風畜牧八場2個養豬場,同時對東風電鍍廠和東風橡膠一廠進行了“198”地塊(是指規劃産業區外、規劃集中建設區以外的現狀工業用地)的減量化,去年7月底前完成了地上物的拆除及復墾工作,四個地塊共騰出土地152畝。土地騰出來了,下一步要怎麼做?“崇明地處東海西岸、長江入海口,常年風力較大,東平鎮原是農場區域,如無生態林地,海風便可長驅直入,影響百姓生産生活。而且林木對凈化水源、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結合生態廊道建設工作,對相關整治地塊進行了‘拆違補綠’。”

  根據相關建設方案,崇明生態廊道主體框架是“三橫十五縱”骨幹道路,廊道寬度一般為道路兩側各10米左右,北沿公路即為其中“一橫”,將按林旅結合、林體結合的發展思路,打造景觀廊道成片成帶增植、補植具有鮮明色彩的樹種。根據“一鎮一樹”的建設方案,東平鎮的特色樹種是梅花。陳歡告訴記者,在去年夏天相關整治地塊通過驗收後,東平鎮即因地制宜在相關整治地塊上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種下了梅花、花石榴、紫葉李、石楠、紫薇、海棠等樹種。“以往這些區域裏‘五違’集聚、環境臟亂差,附近百姓怨聲載道;如今,等這些新栽下的花樹長成型之後,這裡將成一個大花園,百姓走出家門即可觀花散步,欣賞美景。”

  根據《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崇明的森林覆蓋率要達到30%。如何儘早達成這一目標?崇明在推進“五違四必”整治的過程中注重“拆違補綠”,除了東平森林公園區域,其他不少整治地塊也將“五違四必”整治和生態廊道建設進行結合。今年,崇明形成了“1+18+X”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塊目標,其中“1”為青草沙飲用水源保護區陸域約8平方公里以及輻射周邊部分區域的市級重點治理區塊——青草沙區塊。據崇明區長興鎮規保辦負責人王樹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地塊已消除違法用地6畝,拆除違法建築1.1萬餘平方米,整治污染源2處。“我們已提前建成945畝生態廊道,樹種有櫻花、櫸樹、銀杏、欒樹等,觀花期為每年春天,觀葉期為每年11月至12月。”

  記者了解到,今年崇明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最後期限是9月底,屆時要全面消除整治區塊內“五違”問題,徹底解決整治區塊內安全隱患突出、矛盾集中、群眾反響強烈的環境問題。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環境面貌、改善人居環境,崇明將在有條件的整治區塊整治完畢復墾後建設生態廊道,完成補綠。今年,崇明全區治理區塊內計劃共整治環境“臟、亂、差”258處,整治不規範畜禽養殖198處,相關土地完成復墾後將建設生態廊道3527畝,完成綠化補綠約12.26萬平方米,平整土地276.1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