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粵蘇京滬浙列前五,上海得分升幅最大
中國社科院28日發佈的《中國省域競爭力發展報告(2015-2016)》藍皮書顯示,2015年,在31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得分方面,上海的上升幅度最大,增加3.03分;黑龍江降幅最大,下降2.16分。
藍皮書對中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2015年的經濟綜合競爭力依據評價分值進行了排名,廣東、江蘇和北京列前三甲,上海、浙江緊隨其後分列第四、第五名。在9個二級指標中,宏觀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廣東、江蘇、上海居前三位。産業經濟競爭力排名上,江蘇、廣東、山東居前三位。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上,北京、內蒙古、上海居前三位。另外,財政金融競爭力上,北京、上海、廣東居前三位;知識經濟競爭力上,江蘇、廣東、北京居前三位;發展環境競爭力上,上海、北京、江蘇居前三位;政府作用競爭力上,江蘇、遼寧、廣東居前三位;發展水準競爭力上,江蘇、廣東、上海居前三位;統籌協調競爭力上,天津、上海、浙江居前三位。
藍皮書還顯示,2015年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為39.8分,比2014年上升1分。4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分值依次為:東部地區50.5分、中部地區38.4分、東北地區35.4分、西部地區32.5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分佈很不均衡,得分最低的西藏只有27.6分,不到第一名廣東省的一半。全國有一半多的省份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間。
《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由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分中心負責具體研究,自2007年以來每年發佈一次,今年是第11次發佈。從2014年起,該書被授權使用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項目標識。據該書主編、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李建平介紹,根據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藍皮書堅持新發展理念,在指標設計上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續發展,構建了由1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和210個四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
他説,按照多年做法,藍皮書這次依然把省域綜合競爭力分為上游區、中游區和下游區。上游區是1—10位,即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天津、福建、湖北、河南;中游區是11—20位,依次是重慶、安徽、四川、遼寧、湖南、河北、江西、內蒙、吉林;下游區是21—31位,分別是陜西、海南、廣西、山西、貴州、黑龍江、新疆、寧夏、雲南、青海、甘肅、西藏。
從中可以看出,與2014年相比,2015年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上升的省份有10個,重慶上升幅度最大,前進4位。河南、江西、安徽和雲南均上升2位。排位下降的有8個省份,遼寧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5位,其次是黑龍江下降3位,四川、湖南、陜西都下降2位。河南由中游區跨入上游區,遼寧則由上游區跌入中游區。
從得分升降看,有23個省份的得分出現上升趨勢,其中,上海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3.03分;浙江、江蘇、重慶和福建都增加2分以上。另有8個省份的得分出現下降,黑龍江下降2.16分,降幅最大;寧夏、新疆、遼寧和陜西的得分降幅也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