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交會上摸行情 "洋面孔"們也很"拼"

2017-03-03 12:52:0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華交會上“洋面孔”多,可在本屆華交會的境外館W5館,“洋面孔”們作為展商,坐在攤位裏面,有不少會説一口流利的中文……本屆華交會突出進出口並舉功能,設置了以“現代生活方式”為主題的境外展區,不少第一次來到華交會的境外展商在這裡摸到了行情。

  華交會開闢境外館已經不是第一年,今年境外館的展商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較去年又增加了2個。各種境外商品琳琅滿目,滿足了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大趨勢下足不出“滬”就能“買全球”的願望。

  一個展示和銷售日式釣魚竿“和竿”的攤位前,當記者問及市場反應,業務員告訴記者:“來打聽的人不少,但都覺得太貴了。”原來,來自日本紀州的“和竿”,採用野生竹為原料純手工製作,得花費300多道工序,定價是一根2.4米的“和竿”要9000元人民幣,一根3米的“和竿”要1.2萬元人民幣,比市場上普通的碳素釣魚竿要貴很多。

  與日本展商的情況相反,俄羅斯小夥羅曼第一次參加華交會帶來的是4款俄羅斯蜂蜜。作為“試水”,羅曼在華交會上做起零售生意,300克裝的售價45元,500克裝的售價75元,“買的顧客都連連説便宜,今天帶來的幾十瓶樣品一銷而空。”雖然為自己的定價有些低而“懊惱”,但羅曼也摸到了一些門道:“新西蘭蜂蜜在中國市場要賣到三四百元一瓶,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願意掏腰包,這説明中國進口蜂蜜的市場空間很大,俄羅斯蜂蜜理應能分到一杯羹。”

  記者昨天採訪幾家境外展商時,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未等遞上名片,這些展商已經掏出手機,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説著“Wechat”的字眼,意思要跟記者“掃一掃”。印度阿米娜企業的穆江,是負責人阿裏的助手兼翻譯,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他所接觸到的那些做中國生意的印度人,都會用微信,也都離不開微信。

  華交會主辦方工作人員感慨道,今年華交會為擴大招商力度,已經採用了在境外社交媒體上註冊華交會賬號等“時髦”手段,沒想到境外交易團加強宣傳、擴大影響的辦法更“潮”。看來,無論是組織方還是參展方,為了做好華交會的生意也是蠻“拼”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