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2017-03-08 14:54:07|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外馬路是老城廂內第一條新式馬路,曾帶動上海南面的經濟繁榮。在今年6月黃浦濱江岸線全線貫通後,外馬路兩邊沿線的建築與風貌建設也會同步推進,這條小馬路將重拾昔日的歷史和景觀價值。

  黃浦江邊的外馬路最近在封路整修中。作為濱江岸線貫通工程的一部分,外馬路城市道路以及沿線建築的綜合整治將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

  外馬路是條並不太起眼的小馬路。它地處黃浦南外灘地帶,沿著黃浦江延伸,北起東門路、南至陸家浜路,與江水中間隔著一些商業體、廠房。因為有外灘英迪格酒店、交銀大廈等落址,外馬路北面一小段人氣略有一些,但整條路一直都比較冷清。

  在今年6月黃浦濱江岸線全線貫通後,外馬路兩邊沿線的建築與風貌建設也會同步推進,這條小馬路將重拾昔日的歷史和景觀價值。

  黃浦江畔一條有故事的老馬路

  外馬路是老城廂內第一條新式馬路,曾帶動上海南面的經濟繁榮。

  早在開埠之前,上海就已有了60多條街道,但都是石板和泥土壓成的老式路。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開闢之後,西方國家紛紛在租界內修築新路。一直到1897年,第一條上海人自己築的新式馬路才告竣工,這便是黃浦江邊的外馬路。根據《申報》記載,外馬路自十六鋪修至陸家浜,總長“六百丈”左右。

【旅遊大文字】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所謂“要致富,先修路”,外馬路的修築給外灘地帶的碼頭轉運帶來了極大便利,一批新碼頭、新倉庫聚集在這裡,大大促進了近代上海商貿事業的繁榮。有記載説,外馬路築成一年後,“滬南之市面即“由衰而盛,呈現車水馬龍之景象”。

  但時代變遷,進出於上海的貨物大多已不再從黃浦江畔的碼頭轉運,外灘邊“百舸爭流”的景象一去不復返。如今,往返黃浦江兩岸的輪渡碼頭還在,但乘客寥寥,特別是位於外馬路中段的董家渡碼頭,少人問津。見證了上海從一方商埠成長為遠東大都市的外馬路,相比起北邊遊人如織的外灘景區,低調與清凈了許多。

  其實,這幾年外馬路周邊在發生著變化:南外灘地帶呈現金融産業加速聚集之勢,董家渡地區打造的金融城已在建設中,復興地塊上多個高層辦公樓項目拔地而起。從過去碼頭商貿到如今的金融産業,外馬路的集聚功能從未消退,而亟待發掘的,是這條黃浦江畔老馬路的觀光吸引力。

  景觀改造,給遊客一個“向南走”的理由

  記者前幾天從復興東路口出發,剛走上外馬路,就看到一塊醒目的警示牌。警示牌提示,到6月底前,復興東路到陸家浜路一段的外馬路會實行半封閉整修:復興東路至毛家園路路段從早七點半到晚十點半實施道路半封,車輛只能由北向南單向通行,晚十點半至次日七點半機動車禁行;毛家園路至董家渡路路段施工期間全天候機動車由北向南單向通行。

  不少施工者頭戴安全帽走來走去,正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著。據説,防汛墻改建、上水上煤管線復位、電力架空線入地排管及市政道路施工等都在持續展開。

【旅遊大文字】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記者看到,在復興東路與外馬路路口東側有一家名叫“希仕會”的遊艇俱樂部,大門緊閉,內部已經開始了清退場地的工作。而即將離開外馬路的不只有“希仕會”:外馬路的南段“浩聖”、“利智匯”兩家遊艇俱樂部也在陸續清退中;在毛家園路與外馬路路口附近有一家“陽光沙灘”,過去這裡是一片收費的人工沙灘,去年底前已完成了清退。

【旅遊大文字】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清退是為了要讓這些原來被圈用的濱江地塊,未來完全開放,還岸於民、還景於民、還江於民。比如,“陽光沙灘”這塊區域未來會被因地制宜地改造為親水準臺;慢行步道、跑步道、自行車道“三道”將在這裡全面貫通。

  記者了解到,一批市政項目也在推進清退。環衛碼頭、市政污泥碼頭、城投作業碼頭、黃浦海事局等幾個大型作業碼頭會在今年3月陸續搬遷。此外,外馬路上的輪渡站也將結合岸線貫通由北向南依次改造,在保留一層輪渡功能的同時,利用屋頂平面作為觀景平臺,打通濱江中斷點。

  外馬路沿線景觀改造,不僅為市民提供親水的公共活動空間,也將吸引遊客“向南走”。

  外灘是不少遊客到上海的必來之地,但基本上到了延安東路,就不會再往南走了。去年亮相的“十六鋪水岸中心”,距離延安東路往南不過幾百米,儘管所在的位置觀景體驗絕佳,且匯集了不少風格獨特的餐廳和各類文化主題館,但人氣非常低迷。

  隨著濱江貫通以及外馬路沿線景觀改造,可以將外灘的人流往南吸引,擴展原本人們印象中“外灘”的範圍。

  老碼頭修舊如舊,開啟一段新故事

【旅遊大文字】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在外馬路沿線的景觀改造中,對位於外馬路中段的老碼頭區以及“復興五庫”的保留保護將成為亮點。

  提到上海有歷史的碼頭,很多人會想到“十六鋪”。事實上,“十六鋪”並非單指某一個碼頭,而是對黃浦江邊一段歷史時期出現的數十個散貨碼頭的總稱。在外馬路南北兩側,就散佈著不少上海最早的水陸碼頭。

  在上海開埠之後,儘管西方資本在黃浦江沿線新建了諸多碼頭,但它們的物權仍多為華人掌控。領頭的強人中有商業巨子虞洽卿、盧作孚,也有黑幫老大黃金榮、杜月笙,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更是不少。

  直至1948年,“十六鋪”仍舊是上海繁華的水路碼頭。但“十六鋪”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如今黃浦濱江的幾個碼頭除了少量觀光客運業務和市政項目外,基本不再承擔碼頭的功能。

  幾年前,外馬路中段的老碼頭區以及“復興五庫”被重新打造為時尚創意園區。

【旅遊大文字】外馬路:外灘未來一半的顏值都在此地

  在老碼頭區,有一批海派風格的石庫門建築,紅磚黑瓦,無論墻面雕飾還是建築形態都極為精美,匯集了一大批特色酒吧、休閒會所、主題餐廳、個性零售以及創意工作坊、先鋒藝術家工作室、商務辦公等。

  “復興五庫”是盧作孚、虞洽卿等實業家興建的五座老倉庫。與富有生活氣息的石庫門建築不同,“復興五庫”在講究實用功能之外,還引進了西方工業建築的簡潔與流暢,外表樸實無華,但框架宏偉、硬朗並往往有柔弧形邊包裹棱角。這些老倉庫也進行過改造,有藝術空間、酒店、餐飲等業態進駐。

  不過,可能是地理位置與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老碼頭區以及“復興五庫”的人氣與知名度都比較低。

  在濱江貫通過程中,黃浦區將對這塊區域的歷史風貌也進行改造。據悉,五座老倉庫將進行外立面改造、修舊如舊,周邊配套景觀也會同步建設。有專家説,這裡可能會成為未來南外灘景觀上的一處亮點。通過開發展示老碼頭地帶的歷史價值,讓這裡成為像萬國建築群一樣,兼具建築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必去景點。

  也許不遠的將來,外馬路這條老馬路就將會開啟一段新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