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林、少林到森林覆蓋率15%,上海的林子多了。不久後,在申城各片城市森林中,市民和遊客可發現標有林內環境指標暫態值的大螢幕,了解哪片林子適合休閒、什麼時段最適合鍛鍊等信息,將來還可通過微信平臺即時查詢這樣的“森林遊憩指數”。
在24小時開放的中山公園,目前已建成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首個觀測點,實時監測著公園中大氣溫濕度、負氧離子濃度、污染物等環境因子。昨天,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披露:“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在全市範圍內佈局12個觀測站,在省域森林生態觀測網絡建設上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搞清楚綠肺如何呼吸吐納
劉春江教授2004年從外地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驚訝于上海這個幾乎沒有天然森林的大都市,用植樹造林創造了一片片城市森林。上世紀90年代,上海的森林覆蓋率還只有3%多一點;而到2015年底,上海市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5.03%,其中建設中的崇明生態島森林覆蓋率已逾20%。
這位專家説,從全國看,新中國成立之初,森林覆蓋率僅5%左右,目前已超過20%。與不少國家天然林、半天然林較多的特點不同,中國人工林佔比達38%,“這是了不起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提出了森林覆蓋率25%以上的規劃目標,達到“城在林中,林在城內”的生態宜居城市構想。
不過,林子大了,也有了從量到質的新追求。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潘士華告訴記者,對於城市森林,不論是“大氧吧”“城市之肺”還是“綠色銀行”,都還只是定性的説法,並沒有做到定量的判斷,即:好在哪兒、如何更好?
因此,按照國家部署,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和上海市林業總站開始共建“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對滬上典型城市森林進行長期定位觀測,搞清楚“綠肺”究竟如何呼吸吐納,也為市民提供森林遊憩參考指數,併為政府決策、科學經營打下基礎,比如何處造林、造什麼林等。
實地考量什麼樹種最吸霾
生態站一大功能在於評估森林系統的服務價值。比如,定位觀測了解哪些樹種吸附PM2.5的能力強,哪些植物群落能創造更多的負氧離子,以什麼密度、高度種植才最有效果,喬木、灌木、闊葉、針葉應如何配置。劉春江透露,現已初步揭示上海地區19種主要森林樹種削減PM2.5和PM10的不同能力,包括日本五針松、池杉、圓柏、雪松、廣玉蘭、羅漢松、國槐、女貞、青桐等等,總體而言針葉林最能吸霾。
城市森林在固碳釋氧、污染物隔離、空氣凈化、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動態的量化價值,都將一一呈現,並與市民共享。眼下,在中山公園觀測站,與公園風貌融為一體的站房內,各种先進儀器實時記錄數據,並進行分析,定期向國家林業局提交,也將監測值放在站房電子屏上滾動顯示。潘士華介紹,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的另外兩個觀測點,已分別落址浦東外環林帶金海段和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記者了解到,這兩個新站點,不僅像中山公園一樣觀測氣象條件及大氣污染物,還將配備綜合觀測塔、土壤和植物生長監測系統等,完成對森林水文、土壤、氣象和生物因素等近百項指標的觀測,全方位記錄森林的生長情況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格局。按計劃,共建方力爭2017年內完成兩站建設。
根據上海市林業局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再佈局9個城市森林觀測站點,形成一張上海森林生態定位觀測大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