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點半難題” 上海等地進行有益探索

2017-03-10 09:01:45|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據新華社北京3月8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羅江、趙剛、郭敬丹、高一偉)在學校課後服務普遍缺位的當下,商業託管機構的出現“解放”了一些家長,但魚龍混雜的市場也埋下諸多安全隱患。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校內託管”和“社區託管”,進一步推廣仍待制度保障。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學校課後服務工作的主渠道責任。  

  為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已有多地進行了相關探索:2014年起,上海市公辦小學普遍向家庭看護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課後免費看護服務;今年初,江蘇省南京市下發通知,所有公辦、民辦小學實行“彈性離校”制度,為小學生免費提供延時照顧服務……  

  然而,仍有不少學校表示不具備提供課後服務的條件。“經費有限,難以聘請人員組織各類課後活動。學校面積本身就不大,課後活動缺乏場地。”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學校長林保培無奈地表示。“我們想增加體育、藝術教育的課後服務項目,但無論在管理還是師資方面都要大量投入。”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小學副校長涂劍龍説。  

  學校、家長“管不過來”,商業性“託管班”應運而生。“託管班”解決了一些家長的後顧之憂,但一些黑託管“乘虛而入”也埋下諸多隱患。“學校周邊有10多個託管班,大部分是無證經營。”林保培説。另外,很多託管班在民居內,人員密集且缺乏消防設施,一旦出現事故難以及時疏導。  

  為破解“3點半難題”,一些學校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公益性託管”。上海愛心花園公益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朱旭明介紹,該機構自2013年起與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合作,每天3點半放學後由志願者組織學生,以志願服務的形式進行集中管理。  

  自2012年起,廣州市海珠區昌崗、赤崗、華洲、鳳陽四條街道對轄區內的20所中小學校開展社工駐校服務,每週一次派社工到各學校,組織品格教育、心理輔導、人際關係交往引導等活動。昌崗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馬文錦介紹,駐校人員都是專業的全職社會服務從業者。“沒有經費支持,很多學校不具備開展校內託管、社工駐校等課外服務的能力,而課後託管也不是社區的常態工作。街道和社區有較為繁多的日常行政事務,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接託管。”馬文錦同時指出。  

  《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後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專家認為,這明確了課後服務的資金來源,將推動學校更加積極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課後服務。  

  馬文錦等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可採取“教育部門監管,學校出資購買,專業社工機構提供服務”的模式,開展常態化的校園社工服務,聘請社工長期在校工作。此外,建議民政、教育等部門制定具體規範,引導社區託管模式普及推廣,並建立低償機制補貼志願者用餐、交通等基本支出,形成長效機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