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注重中小學教師隊伍培養 教師爭做“擺渡人”

2017-03-03 09:11:5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前些天,虹口區長青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朋友圈被一張照片刷屏了。照片上,七(2)班的男生小傑正自豪地向老師展示自己繡出的蘭花。讓男孩子也愛上刺繡,授課老師彭順潔挺自豪。如今已是刺繡課程負責人的她,原本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屬於“半路出家”。

  教師,在課堂上帶領青少年駛入中華文明的瑰麗世界,啟迪孩子思考的同時,更激發情感、滋養言行。在上海教師隊伍中,人人都在努力成為優秀的“擺渡人”。

  科技老師關注人文歷史

  “教了這門課,我這個科技老師,開始越來越關注人文歷史”,曲陽第四小學古代船模課程負責人李峰講述他的成長故事。

  李峰2011年進校當科技課老師,雖然從小就愛好做模型,不過當學校開設古代船模課程時,校長袁曼麗老師請他來上,確實有些“趕鴨子上架”。課堂上,在鍛鍊動手能力的同時,更需簡單明晰講解我國古代船舶製造,甚至將航海歷史一一傳遞給學生,給孩子們答疑。他越來越感受到,這份好奇已成為學生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把鑰匙,讓他們更願意深入了解、啟迪思考。

  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教師隊伍的培養至關重要。長青學校的實踐中,教學成為啟迪學生思考的立足點,而教師則伴隨著課程一同成長。

  2005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共同舉辦“民族精神教育與語文學習”全國研討會,在全國率先推進民族精神教育。市教委德育處與市教研室編印“上海市中小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教學指導意見”,並建立了一批語文、歷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在文化認同中將語言文字、革命傳統、人文歷史等融入不同學科之中。

  2009年,上海編制出版了《中學語文實施“兩綱”培訓者培訓課程講義》,先對骨幹語文教師進行培訓,再由這些骨幹教師去培訓更多教師,以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2016年,市教研室中學語文學科聚焦古詩詞閱讀教學,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教研活動。其他學科也按照市教研室要求,開展生動活潑的學科育人主題教研活動。這些工作都為當前開展的“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專門成立小組,就“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實踐”項目開展了深入研究,成果集今年3月正式出版。

  與學生同賞傳統文化之美

  寶山區行知小學許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都有一首粉筆書寫的古詩,一週一首,每到預備鈴響,學生朗朗吟誦,詩香氤氳。校長姜敏介紹,這出自一位語文老師的手筆,一週一詩,一寫就是25年。黑板上寫一下,隨時誦讀體味,她希望與學生一同賞析傳統文化之美。

  傳統文化教育,如同寶物傳遞,與真實寶物不同的是,老師們所做的,是用傳統文化的精髓滋養孩子的精神生命,並內化為精神品格、氣質修養,令學子受益終身。

  長青學校的彭順潔擔任校本拓展課刺繡課程老師,在學校的支持下,還專門去杭州向高級刺繡技師學藝,親身體會古代藝術技藝的高深。回到課堂,她迫切與孩子們分享。不過,彭老師並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困難就是:男生。“總有些偏見,男生跟刺繡沾不上邊,可我覺得對文化的審美不拘泥于詩詞歌賦、書本典籍,更不分性別,關鍵是方式和引導。”在她看來,一方面,這可以幫助毛糙的男生磨磨耐性靜靜心,更重要的是,刺繡是一個細節馬虎可能毀了整部作品的技藝,是承載工匠精神的具象之一,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知體會,是她的心願。

  教育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這幾天,嘉定區音樂名師工作室負責人易鳳林正在寫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華文化中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有許多詩歌佳篇流傳,他希望將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傳播更廣。

  早在2008年,他已開始為古詩詞配曲並與專業團隊合作錄製,不僅在全國許多學校中推廣使用,也在香港、新加坡等教育界産生影響。易老師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幾年前在閔行區一所學校參加“唱詩”的試點活動。班上學生們自己根據所選詩歌編排短劇,有一組學生選的是《遊子吟》,在歌曲遊子吟的觸動下,演出的學生、在場的家長老師,不少人流下了眼淚。

  中華民族根脈相連,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是教師自覺使命,創新不斷。中光高級中學曾開過一門課程專講“古典愛情”,希望培育學生正確愛情觀的同時,也將國學文化經典教學融入其中。老師萬玉本介紹,當時向學校申請開設這門課,並不是要教學生怎樣談戀愛,而是希望既能對語文知識有所補充,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引導學生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領悟更多人性、文化上的東西,透過愛情而超越愛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