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劇因書而火 書因劇更紅

2017-03-14 14:15:4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由著名導演丁黑執導,實力派演員寧靜、張博、邢佳棟、張譯文等主演的大型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以下簡稱《大秦帝國》)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圓滿收官,該劇的熱播讓原著小説《大秦帝國》又吸引了許多新讀者。此時,距《大秦帝國》小説作者、前西北大學法律教授孫皓暉寫下該小説的第一個字已過去了24年,距該書初版也已將近10年。2012年,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大秦帝國》經孫皓暉的修訂,將歷史知識進一步精確化、明晰化,敘事文風進一步整肅化、厚重化,暢銷至今。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透露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個月,世紀版《大秦帝國》的月銷量為1800余套,這套六部十一卷共計505萬字的歷史小説,究竟憑什麼樣的力量源源不斷地俘獲了一批又一批讀者?

  敘述尊重史實

  很長一段時間裏,電視熒屏上戲説劇、清宮劇、宮鬥劇佔據著黃金時段;在歷史小説領域,歷史被消費、被解構、被娛樂化的現象盛行,而《大秦帝國》電視劇的熱播和原著小説持久不衰的熱銷則讓人們看到,兩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中所傳遞的勵志創新、奮進圖強、自強不息的正能量,才是秦人先祖精神的寫照,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

  “兩相比較,電視劇中刪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虛構人物與情節,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與情節,這樣的改編雖有損於原著的藝術性和故事性,但史料中真實人物事件的加入卻增加了故事情節的可靠性。”世紀文景總經理姚映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分析。

  作為歷史文學作品,除了基於連接歷史中斷點而生發的必要的文學虛構,以及基於集中體現歷史精神而對局部人物關係的調整之外,《大秦帝國》對歷史的敘述是忠實的。“《大秦帝國》中連綿不斷的激烈衝突與無數英雄的風骨節操,是戰國歷史的真相,而不是我‘想像’出來的。”對於史實與文學形式表達間的關係,孫皓暉如此闡述:“之所以選擇文學形式,是因為那個時代太過遙遠,人們已經很難有真切的感覺了。文學的細節真實是根基,大量鮮活的細節在歷史研究著作中是無法呈現的。通過文學的細節,真實與生活質感,特定的歷史風貌與歷史精神才會涓涓細流般地滲透我們的感知,得到當代人的認同。當然,未必人人的感覺都如此,但讓歷史走進後人的精神世界,大約這是最為合適的方式了。”

  受眾相互轉換

  《大秦帝國》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因此小説本身就非常引人入勝,“必須把真正的歷史寫成一個大家樂意看的故事。寫小説是簡單的,但是寫好看的小説很難,體現的是一種功力。作者創作的出發點是要讓大家都看得懂並喜聞樂見。這在當代小説創作中非常難得,所以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姚映然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分析説。

  電視劇的情節與小説有很大的出入。比如,有網友發現,原著中,孟嘗君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是一個正面角色,因此略過了孟嘗君入秦為相和雞鳴狗盜逃秦的故事,始終將孟嘗君放在“合縱”一大領袖的位子上。而電視劇則將孟嘗君塑造成了一個將雞鳴狗盜之徒盡收門下,為一己私利毫不在乎陽謀大道的沽名釣譽的偽君子。

  當然,電視劇和小説的受眾有重疊也有互動,有人因為看了電視劇再去覓書,成為孫皓暉的粉絲;也有人先看了書再去看電視劇。書和電視劇的並存,不同文化産品之間的互相帶動,實現了人群之間的共鳴與轉化,也形成了探究歷史、追溯文明的氛圍。

  弘揚中華基因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認為:“正是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的狀態,才是大秦崛起的文化土壤。”

  思想、靈魂貫穿于《大秦帝國》全篇,哪怕這思想、靈魂有所偏執,卻敢於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對先秦思想各個流派、對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作出自己大膽的評判,中國小説學會會長、中國作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雷達在此前的小説研討會上提出:“《大秦帝國》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氣息,這些看法顯然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的。由於作品注意到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問題,注意到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因而今天依然規範著我們的生命。”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