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投資人眼裏的六個創業新信號
自從2014年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髮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中華大地便掀起了創新創業的浪潮。
兩年多時間過去,創業産生了哪些新動向?閱項目無數的投資者又會提出哪些新忠告?記者採訪了多位投資人,並通過一場全球創業大賽釋放的信號,希望管中窺豹,把握2017年中國市場的創業新趨勢。
信號一
“故事”不再流行
成熟創業者更受青睞
3月初,哈佛全球創業大賽的亞太區決賽在上海舉辦。
當天晚上6點,陸家嘴國金中心,7個創業團隊面對30多位專業觀眾,一一陳述自己的創業項目。每位講述人只有10分鐘時間表達、10分鐘時間接受評委提問。而在場的8名評委,都是來自各領域的資深投資人。
哈佛中心(上海)董事總經理、資深投資人黃晶生是這場決賽的主持人。他發現,過去比賽選手常常會犯的老毛病,今年的比賽中竟然基本沒人犯。比如超時。一般而言,創始人巴不得一股腦兒把所有信息都告訴觀眾,講述超過10分鐘是家常便飯,導致評委的提問時間被大大壓縮。很少有選手意識到,更珍貴的其實不是創業者的自我表達,而是評委提問。投資人關注什麼、問些什麼,往往一針見血,對創業項目起到關鍵性的點撥作用。但經驗少的創始人往往只顧著自我表達。
而今年的比賽,只有1名講述人超時,其他隊伍均在10分鐘內陳述完畢,投資人和參賽者你來我往,問答進行了好幾個來回,有些投資人甚至當場給項目提了很多建議。
“今年的選手經驗豐富,心態成熟。”黃晶生這樣評價。
這種成熟不僅體現在講述上,還體現在年齡上。今年的參賽選手有些並不年輕。大部分選手具有多年工作經歷,屬於半路辭職創業。少數幾位年輕人也有海外留學和海外工作背景。
這是一種巧合嗎?
比賽時,一位投資人無意中的話,透露出某種信息。他説,今年風投市場越來越謹慎,不再像2015年那會兒,創業者只要有好的故事、新的概念,未必想清楚商業模式,也能獲得風投。如今,中國市場的風投更加理性,對創業團隊也越來越“挑剔”。
反映在這場比賽中,今年在決賽入圍階段評委們就已經感覺很“辣手”。比如此前篩掉了一個來自新加坡的項目,對方想從事網上的會計服務,覺得在東南亞專業類服務價格比在中國便宜,這就是市場機會。但評委們認為,專業服務還必須立足本地,懂得國情,於是毫不留情地篩掉了它。
另一個被篩掉的項目,來自一名金融人士,他希望通過做知識産權的官司來獲得收益,“這應該是律師做的,我們對他沒有信心。”評委説。
結果今年殺入決賽的,大多是相對成熟的項目、相對成熟的創業者,沒有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脫穎而出。
當然,也有投資人解釋,評委們來自不同領域,有的是天使投資人,有的是基金投資人,有些只挑選後期的項目,而有些更傾向於早期項目。所以比賽的結果並不能説明什麼,比結果更重要的,還是投資人怎麼看這些項目。
比賽臨近尾聲時,主持人當場詢問評委們,對參賽項目有沒有投資興趣?半數以上的評委均表示“樂觀”“有興趣”。
“今年躋身決賽的項目確實相對成熟。”一位評委説,她甚至估計“其中至少3個項目,有可能在市場上拿到風投”。
信號二
互聯網+不再包打天下
有新思維的傳統項目優勢明顯
這次比賽的第一名,並不是來自互聯網+領域,而是來自傳統的教育領域。
項目創始人名叫張穎。採訪她的那天,她帶領團隊剛剛獲得了一個國際青年科技大賽的冠軍。
張穎原本在科技類公司做高管。辭職創業之初,她做的是留學諮詢。2014年起,全球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跨學科的實踐教育理念)發展得風生水起,編程和軟體、3D列印、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方興未艾,科技類國際賽事忽然遍地開花。張穎發現,這門生意可以不局限在留學,還能與國內學校合作,培訓、主辦或者輔導學生們參加國際科技比賽。
漸漸地,國內名校的自主招生也開始看中科技賽事,如今連高考改革也把它納入部分環節。外部環境一片利好,張穎意識到,不能再慢慢做了,應該抓住市場機會,引入風投,快速擴張。
“當阿爾法已經戰勝李世石,你不能還在教小孩子畫小烏龜。”張穎比喻。
如今,她已經獲得約20所國內學校的確定合作與意向合作,公司輔導的參賽隊伍也戰果赫赫,常常在國際機器人賽事和全球各大創新大賽上奪冠。
幾乎所有投資人,都一致認為張穎的項目“已經成熟,邏輯清晰,連利潤都能看得到,切中市場的窗口期”。
賽事組織者,哈佛商學院(上海)校友會副主席,遠毅資本合夥人高毅坦言,張穎的項目市場潛力很大,和國家考試關聯性強,她又手握科技資源和人才,還簽下一些全球賽事的主辦權,優勢“一目了然”。
有些投資人並沒有當天來到現場,但事前看了幾份創業項目的書面報告後,最高分還是打給了張穎的項目。
這個比賽的第一名雖然來自傳統行業,但它的創意得益於近幾年全球的互聯網發展和科技創新浪潮。這恐怕也是今年參賽創業者的一個縮影:項目大多很傳統,可有意無意間,傳統中卻蘊含著新思維、新做法。
信號三
不怕有缺陷
但要有獨特解決方案
有意思的是,比賽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也來自傳統行業,而非純粹的互聯網模式。但投資人的評價分歧很大。
獲得第二名的項目是智慧投顧,創始人陳伯岳做過紐約的股票分析師,他的合夥人是一位金融學教授。這個項目想利用手機App軟體,幫助中國客戶進行美股投資。
獲得第三名的項目來自幾位海歸,她們想用時尚、流行的方式做中國茶,希望今天的年輕人能重新喜歡上喝茶。
高毅説,他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投資會比較謹慎。第二名“跨境交易有政策壁壘”,而第三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差異化定位、培養種子客戶。
但另外一位專注天使投資的投資人、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蔣亞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見。蔣亞萌坦言,自己關注消費品類比較多,他發現,年輕人其實很喜歡喝奶茶,比如美羅城有6家奶茶店,在實體店舖走下坡路的大環境裏,6家奶茶店竟然全都掙錢。有些飲料店毛利潤高達90%,比咖啡店賺得還多,而它們還有很多潛力尚未挖掘。
今天的年輕人,也許不愛喝限定産地的普洱茶,那是小眾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茶飲料沒有前景。如今的新零售業催動著消費升級,一些傳統的消費品類很有可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我已經投資了一家茶飲料品牌,創始團隊曾經在北京經營過9家連鎖麵包店,單店月總收入約200多萬元。創始人整合線上與線下的能力很強。”蔣亞萌説。可是具體到這次的參賽團隊,蔣亞萌覺得他們還欠缺消費品的行業經驗,商業模式需要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習慣。
“如果只是想把中國茶銷往海外市場,那我建議她們不如去拿海外的風投,更有利於海外市場的開拓。”他説。
也有評委認為,雖然這些傳統領域的創業項目有種種缺陷,但改造的空間很大。比如茶,或許可以作為文化傳播的橋梁。而文化能做什麼,有無限的遐想空間。
六禾創投創始人王燁當天沒有去比賽現場,但是進行了書面打分。他説自己評分時主要看兩點:創業針對的是不是市場的痛點問題?是否提出很獨特的解決方案?
饒是如此,有時候也會陷入“思維迷宮”。如今,許多創業項目都是創新型的,可謂前無古人,即便傳統行業的創業,想法也天馬行空,商業邏輯難以預估。而投資人畢竟不是什麼都懂的全才,彼此之間擅長的領域不同,看法有分歧,亦屬於常態。畢竟,這是一個推陳出新的時代。
信號四
從開荒階段到進入平臺期
必須探索市場真實需求
2015年風投的瘋狂,讓人們記憶猶新。那時候,中國市場的風投幾乎都在爭著“撒錢”。北京中關村的咖啡館由此被人津津樂道。尤其是互聯網+項目,只要創業者有好點的故事、新穎的概念、包裝的噱頭,基本都會得到一些機會。
然而2016年,隨著A股下跌,風投們謹慎了不少。加上此前投資的創業項目,很多仍處於虧本狀態,市場開始逐漸冷靜了。
2014年哈佛全球創業大賽亞太區的冠軍徐嘉子,對市場的冷熱有鮮明感受。她的項目“青蘋果健康”剛剛奪冠時,融資市場還很火,她一個月之內能拿到3本投資意向書。2016年後,項目到了B輪階段,她感到市場明顯冷了下來。在她看來,經濟發展總有週期,不可能一直很火熱。
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顧旻曼説,大批創業項目還是會偏互聯網化,畢竟這一輪的創業熱潮,就是通過科技提高行業效率,創新生産方式。但到了2017年,顧旻曼總結“與其説是互聯網+,不如説是+互聯網”。許多創業項目本質還是傳統行業,只不過普遍利用了互聯網工具。
比如有人做的是海鮮市場,創業者想打造一個新的系統,對接上下游,而對接的方式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這已經不是傳統的海鮮貿易。
“中國市場的風投興起正是依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高毅説,“但到了今年,産業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期。”
風投總是在不斷追逐創新的機遇,當年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也經歷了一個平臺期,當下一步方向尚未明朗時,資金、人才、協同資源等許多要素還被鎖定在上一級産業中。
比如,曾經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遷移時,手機性能是一個核心要素,決定了行業遷移的投放速度。對風投行業來説,高潮和低谷都是正常的循環。
王燁有一個比喻。他説,互聯網創業項目剛剛興起時,猶如一片荒蠻之地,開荒階段,怎麼做都可以,然而到了2017年,這片土地上的好位置基本已經被別人卡到了,眼前不再是一馬平川。於是接下來,必須更加看中項目的壁壘、門檻、條件,開始探索市場上更真實的需求。
王燁近年來看的比較多的是大數據項目,專業性強,講究行業經驗。這個領域的創業者正在減少,“但這不是壞事,説明現在還打算出來創業的人,肯定是認真想過了。創業回到了更良性、更健康的狀態。”
信號五
新事物誕生時
先要經歷一場“百團大戰”
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市場的風投總是過於“盲目跟風”。
比如共享單車火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已有的共享單車幾乎多到擺放不下,成為社會管理的難題,此時竟然還有風投大量涌入,打算推出第7個、第8個共享單車品牌……消費者單從直覺就會産生疑問,這樣會不會太跟風了?
那麼,風投究竟是怎麼想的,或者説,這種盲目跟投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幾位投資人有一些相似的解釋:如今的創業項目,往往具有高速擴張的屬性。早期一旦投對了一個優秀的團隊,讓項目快速走上正確軌道,團隊很容易殺出一片天地。誰也不知道自己投的團隊是否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每位風投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投對的人。
當年,淘寶不是第一家做網購的,谷歌不是第一家做搜索引擎的,臉書也不是第一家做社交網站的,但現在站住腳跟的卻是它們。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當一件大家都看好的新事物誕生時,往往先要經歷一場“百團大戰”。不像過去的高端製造業,行業壁壘高、週期長,後來者望而卻步。
具體到共享單車,北上廣如果市場飽和了,有的投資人覺得那還可以做二三線城市。中國市場那麼大,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為什麼不去試一試?上策是打敗對手,站穩腳跟;中策,至少還可以等下家把我收購。
“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點。從眾,跟風,貪婪。”王燁説,比如近期最火的類型是人工智能,有些投資人覺得,一定要投一個人工智能項目,不然自己就沒有站在風口上。
此外,作為基金經理人、機構投資者,他們也有自己的行為邏輯。
募集的資金已全部到位,經理人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把錢投出去,不然就説明你不夠努力。可實在找不到理想的投資項目怎麼辦?不如就投一個最火的亮點。這是一個“不會錯太多”的選擇,跟風會有安全感,甚至假設“我投了摩拜單車”,説出去聽起來就很牛,證明自己很有眼光。短期內是否掙錢,對他們而言,反倒不太重要了。
當然,如果長期依然不賺錢,還是會面臨壓力。但至少在分析責任時,可以推脫,當初市場上的大佬們都投了這個熱點,是市場太難以預料,而不是自己的錯。因此,有些基金經理人在投資時,喜歡看左右,而不是看項目本身。
信號六
科技型投資還是“香餑餑”
好的創業團隊才能拿到錢
創新,不一定非得是互聯網模式。
高毅説,如果把眼光再放大一點,放在國家産業的全局去看,風投市場未必趨冷。高毅的風投項目就集中在醫療領域,“我已經投了好幾個醫療類項目,這一塊目前仍然很熱。”
科技型投資依然是“香餑餑”,除了互聯網,其他如新材料、晶片、人工智能等,許多領域正嶄露頭角。風投們也“虎視眈眈”,等待著下一個平臺級的亮點出現。甚至有投資人表示,人工智能太火了,已經出現泡沫化的可能性。
作為偏向早期項目的投資人,蔣亞萌對當下的市場更為看好。
他分析説,當市場比較冷靜的時候,只有好的創業團隊才能拿到錢。中國大量資金從房地産和A股涌入股權投資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的錢更多了。那麼,好的團隊就能拿到更多的錢。拿到錢後,沒有人一窩蜂和你競爭,你能招到更好的人,用更低的成本去創業,你的跑道會更長。
徐嘉子則形容,中國當下的風投,和美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期有點相似。如今,美國的投資人已歷經幾輪泡沫,留下來的人都很有經驗。而中國的風投行業還處在嬰兒期,人才緊缺,大部分基金經理從未自己創業,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市場低谷,所以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投資理念,不懂就會跟風。相信幾年以後,經歷了市場的優勝劣汰,中國投資人也會漸漸變得冷靜、理性。
高毅從全球比較來看,如今的中國市場是全球風投的戰場,熱度甚至不亞於美國。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的創業者都想來中國市場融資。
美國風投有明顯的技術導向,而中國的情況更為複雜。比如説,在美國,醫療行業結構穩定,只有技術突破才能有效推動行業發展。而中國的醫療行業還在迅速發展,多重因素驅動下,機遇比較多。
上海正在努力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風投市場和政府如何有效配合?從以色列、北歐、美國走過的經驗來看,週期長、不確定性大的技術導向項目,如果有政府主導和早期介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但互聯網之類的行業創新,不如放手讓市場承擔風險,這樣的組合能産生放大效應。
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和科技不斷迭代的時代,市場並不缺少充滿激情和夢想的創業者。但最後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專業而理性的風投市場。而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