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高考改革破除"唯分論"

2017-03-31 08:36:22|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申城高中學生自導自演愛國題材話劇

圖片默認標題

高中生參與社會實踐,做一天志願者

  陳志翀,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作為上海高考改革的首批學生主體,他和他的同學們今年六月即將參加高考。雖然還沒有正式填報志願,但陳志翀已經和父母商定,決定報考計算機專業,而這一決定其實早在2016年8月就開始“醞釀”。

  説起這個決定的形成,不得不提陳志翀高二升高三的那個暑假開始的一段“折騰”。在那個暑假,陳志翀沒有去補課,他花了近四個月的時間,獨立完成了一份《關於上海市高中生網絡學習情況的調查與研究》,除了向上海10所高中174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還查閱了大量中外文獻,並先後到學而思、交大昂立等網絡教育培訓機構進行了實地探訪。

  陳志翀在調研報告中提出,網絡學習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如果校園實現了課程網絡共享,學生就可以輕鬆聽到喜歡的老師的課了。而把眼界放得更寬的話,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或許是解決當下資源不均的好辦法之一。

  對於孩子的“折騰”,陳志翀的爸爸不但沒有反對,反而十分支持。“孩子做這個調查非常有興趣,也並沒有影響他的學習。正因為他對互聯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也對他將來的就業方向進行了引導。”陳先生説,“現在,他已經決定將來報考計算機專業了。我很支持。”

  從今年開始,上海高考實行“兩依據一參考”——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陳志翀花了四個月時間“折騰”出的報告將被錄入到統一的平臺,成為他個人“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中一條記錄,在之後的高招季中,被作為各高校錄取過程中重要的參考依據。正因為本次高考改革中創新地提出並放大“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在高招中的權重,以往“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的格局得以打破。對此,陳志翀的爸爸感慨地表示:“不得不説,這是一種進步!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個方向。”

  過去人們總説,高考是“指揮棒”,只要這根“指揮棒”一天不轉方向,“素質教育”最多只能做些錦上添花的事。而在這輪上海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三年中,隨著高考考試本身這一“龍頭”的改革,素質教育真正開始落到實處。專家表示,這一輪改革正逐步發揮出“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步步從高考向高中、甚至義務教育階段傳導。

  對學生而言,打破“唯分數論”意味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花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向,張揚個性,舒展自我。

  今年春節,一檔《中國詩詞大會》讓上海復旦附中高二學生武亦姝成為不少人的“女神”,與她一起在節目中大放異彩的還有同為高二的上海中學學生薑聞頁。翻看媒體對兩人經歷的報道可以發現:同樣地熱愛閱讀、興趣廣泛。武亦姝愛寫書法,每週至少讀一本的中外文學經典作品與隨筆寫作;姜聞頁則喜歡寫詩填詞,每天都花兩三個小時讀古詩文、哲學等“無用”的書,在學校她參加了古詩文學習社團、辯論社,還熱衷校園戲劇節劇目編排和學校運動會。

  有評論認為,如果孩子依然擺脫不了無休無盡地課外補習,無法脫身於題海戰術,就無法煉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武亦姝們,正是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為學生鬆綁,使學校成為成就孩子“詩和遠方”的平臺。

  另一方面,除了時間上的“鬆綁”,信息化的普及也使與陳志翀有著同樣糾結的學生也有了更多元的選擇。2016年初,上海推出“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截至2017年1月中旬,共有32所學校開設了105門課程,平臺上學生註冊人數為16352名,其中有11885名學生進行了選課,學習參與率達到73%。數據顯示,學習視頻播放達到125821次,平臺討論發帖8890次,84%的學生認為平臺上的課程讓其感受到了與課堂學習內容不同之處,54%的學生認為學習了慕課之後,自己的視野得以拓展,興趣愛好與特長得到了更好地發展。

  對家長而言,孩子有了自主選擇權,轉“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學習效果隨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考試本身的焦慮也大大降低。王先生的雙胞胎兒子現在分別在楊浦區的兩所高中念高三,兄弟倆選擇的科目完全不同,嚮往的專業和院校也有所不同,“兩個孩子選科內容都是自己挑選的,對於他們的選擇我很支持,他們也感覺獲得了我的尊重和信任,現在兩個人每天一起學習的氛圍特別濃厚。”雖然也會擔心考試,但看到兒子們如此積極的學習態度,王先生感覺孩子已經長大。

  在今年春考英語考試結束後,楊浦區某示範中學王同學曾向東方網記者表示,這次英語考試感覺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好在還有秋季高考的一次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還能充分備考。王同學的媽媽則表示,“春考英語給了高三學生多一次的選擇機會,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

  對高校而言,“綜合素質評價信息”能幫助他們在招生中將一個個以往只有分數這一單一信息的學生形象,還原成為包含學業、品德、藝術修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多維信息、更豐富立體的個人。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説,復旦在自招面試環節會要求每名教師對自己面試的10名學生進行優劣排序,“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中學生的經歷就是他們排序的主要依據之一。

  滬上高校教育人士也預測,在高中階段就經歷過更充分的自由選擇與社會實踐後,進入高校的學生將很大程度改善以往“溫室裏花朵”的形象,不再是“唯唯諾諾只會聽命于父母”的“巨嬰”和什麼都不懂的“一張白紙”,對高校多元的教育模式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離2017年高考還有3個月不到的時間,《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志願填報與投檔錄取實施辦法》日前也正式公佈。其實,這一屆學生高考的“發令槍”早已打響。三年前公佈高考改革方案時自嘲是“小白鼠”的他們,在這三年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了改革帶來的幸福,充滿個性選擇的自由已經成為他們成長路上一份獨一無二的“獲得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