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改變優質教育資源格局

2017-03-30 08:33:5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上海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怎樣讓孩子不用起早貪黑,在家門口就能讀到好學校?怎樣讓優質公辦教育滿足孩子身心成長的需要?在上海,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正在嘗試為這些難題找到答案。

  2016年底,徐匯區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全覆蓋;普陀區也通過“一環一園十街鎮”確定了義務教育發展藍圖,實現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全覆蓋;上周,長寧區則宣佈將於今年年底實現區內小學和初中集團化辦學……截至2017年2月,全市建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和集團142個,覆蓋學校777所,約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50%,優質教育資源明顯增加。

  與此同時,申城也著力打造“新優質教育品牌”。目前,市、區兩級新優質學校集群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80所,約佔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25%,它們不挑選生源,不依賴特殊政策,不唯分數指標,不封閉辦學,也不千校一面。市教委表示,百姓的滿意度,才是衡量一所好學校真正的標杆。

  “鄰居”攜手

  流失的生源回來了

  四年前,當女孩苑嘉瑞從一所知名民辦小學畢業,進入長樂學校“翻牌”的位育實驗學校時,父母多少有些心裏沒底。隨著周邊居民導出,該校生源減少,教師士氣有所下滑。最終選擇位育實驗,除了離家近,苑嘉瑞全家衝著的是“位育”品牌——2013年起,由位育初級中學校長牽頭組建全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共享位育優質教育資源,學校承諾兩校“同教研,同進度,同備課”。

  今天的位育實驗朝氣蓬勃——作為徐匯區藝術和科技特色校,學校留出空白墻面,讓學生展示書畫作品,進行主題塗鴉;創新實驗室內,喜歡太陽能小車、樂高、3D列印的孩子都能各取所需;兩校教師共組備課組、交換閱卷、參與流動,保證位育實驗的孩子也能享受高水準課堂。兩校學生一起參加入團儀式、參與校園活動、聆聽專家講座。讓老師欣慰的是——根據約定,位育實驗品學兼優的學生,將有機會在初二時坐進位育初中的課堂,但是,苑嘉瑞和幾個同學最終都“放棄”了機會。他們告訴老師,自己不捨師生情誼,並相信自己在位育實驗同樣可以綻放光彩。如今,在兩校同年級所有學生中,苑嘉瑞的成績保持前茅。

  位育初中校長呂東介紹,隨著天平—湖南學區的成立,位育初中攜手的夥伴更多了。六所小學,三所中學,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兩所社區學校等12家單位,利用天平路街道、湖南路街道區域獨特的文化DNA資源,開展多校協同、資源整合,實現同一學區裏“不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精彩”。

  組團發展

  學校招生諮詢電話打爆了

  雖然校舍要到明年才能正式交付使用,但這兩天,在嘉定區教育局,有關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的招生諮詢熱線火爆。由嘉定一中、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嘉一聯中、桃李園實驗學校、徐行中學等五所學校組成的中科嘉一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其中,9年制的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將於今年首度招收預備年級四個班級。

  “這所學校不僅將彌補菊園地區沒有公辦初中的空白,還將滿足很多科研人員子女就讀的需求。”區教育局負責人介紹,中科院有6個科研院所落戶嘉定,經初步排摸,2017年,這些科研人員的適齡初中就讀子女中,65%已經落戶嘉定。根據計劃,集團不僅將挖掘中科院的科技資源、研究生基地的導師和研究生資源,為學生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還將嘗試打通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預科課程通道,探索科研院所和高校專家學者進課堂模式,進行從小學到大學預科銜接的教改實驗。在集團內部,高中名校嘉定一中的骨幹教師將參與柔性流動,幫助集團內學校提升師資品質,實現學段銜接。這樣的“輸血”,最終是為了“造血”,小學、初中學段品質提升了,學校合作頻繁了,特色建設貫通了,高中何愁沒有好生源,家長也無需捨近求遠。“我們要讓曾經想走出去的學生願意留下來,走回來。”這名負責人表示。(陸梓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