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剛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不久的辛柏青、袁泉、陶虹、朱媛媛遇上了與他們同樣年輕的導演田沁鑫,這樣一個團隊成就了話劇《狂飆》的激情昂揚。今年,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合作,和田沁鑫一起將這部描寫戲劇家田漢浪漫青春的劇目重新搬上舞臺。
很多人提到田漢,首先聯想到他是國歌的詞作者。這個身份太耀眼,以至於掩蓋了他在戲劇上的成就。事實上,除了是位出色的詞作家,田漢更是一位為中國戲劇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劇作家。他翻譯、創作了《莎樂美》《鄉愁》《一致》《關漢卿》等作品,存世的話劇劇本和戲曲劇本有近百部之多。
不過,無論是戲劇上,還是詞作上的豐功偉績,那些只是“歷史上的田漢”。真正吸引田沁鑫的,卻是那個“真實的田漢”。“我看了田漢的16卷文集,發現他很少説自己。而我恰恰對他不為人知的一面感興趣。”田沁鑫説,這一面是他最具光芒、最有特性的東西。“田漢是一個天才,同時又是個十分浪漫的人,他超越世俗,超越常規。我要把他浪漫而熱血的戲劇魂形象展現在舞臺上。”
《狂飆》的故事從彌留之際的田漢追憶過往開始。他回憶起他的母親和人生中重要的四位女性:青梅竹馬的“渝”,為紀念渝而與自己結婚的“林”,與他熱戀的“維中”,以及讓他歸於平淡的“安”。在這四段悽婉愛情故事中,穿插田漢參與創作的《莎樂美》《鄉愁》等作品的“戲中戲”,多重時空平行敘事,展現出一部恢弘的中國戲劇發展史。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現在還有許多大學劇社裏在演《狂飆》?可能是因為它有熱血、有激情,那是屬於人的青春悸動。到了今天,這種悸動有增不減。因此,在上戲這個舞臺上,由95後的演員們重新表演這出關於青春的話劇,我認為很合適。”
16年前寫完這個劇本,田沁鑫發現,因為太愛這個劇本反而束縛了她在導演上的作為。“在我現在看來,這個劇本和當時的舞臺呈現,挺幼稚的。”她自嘲,當年的《狂飆》頂多能算個“半成品”。到了16年後的今天,她意識到,作為導演,在這部劇的處理上存在著更多可能性。這一版,她不僅修改了一部分劇本,表現方式也更加豐富多元———舞臺上將是一個全新的、“半電影”化的《狂飆》。
所謂“半電影”化,指的是在舞臺上擺放8台機位。臺上的演員不但承擔表演的任務,還將時不時地從劇情中抽離出來,擔任拍攝人員。他們拍攝的內容通過剪輯,將實時投影在舞臺的7個螢幕上。“這樣的拍攝不是貫穿到底的,我們會選擇幾個重要的場景進行播放。”田沁鑫向記者透露,比如劇中“戲中戲”《莎樂美》的片段,技術人員會將舞臺上的內容實時剪輯出一部默片播放。“田漢是我國第一個翻譯歐洲劇本《莎樂美》的人。這部話劇以默片的形式在舞臺上重現,能更強烈地表達那個年代的氣質。”
作為本屆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演出季的開幕大戲,“青春版”《狂飆》將於5月5日亮相上戲實驗劇院。“以往我們校園裏的演出很少向公眾開放,這次用純商業化的手法做這樣一台大戲,是上戲的全新嘗試。”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表示,時間緊任務重,劇組感覺很有壓力。不過,新模式還將繼續下去。“學校裏的排演不應該是自娛自樂,更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壓力會促進成長,這也會成為學院培養人才的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