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路上工作室”:文化自信的“浦東樣本”

2017-04-21 09:14:22|來源:人民網|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錦繡路上工作室”:文化自信的“浦東樣本”

——寫在浦東開發開放27週年紀念日之際

孫小靜

  題記:一説起浦東,第一印象多是科技創新、綜合改革、自貿區等,其實,浦東還有另一個重要品牌——“錦繡路上工作室”微信公眾號,這個由浦東一批公務員自發創辦的著名文化公眾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覺學習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核心價值觀,多篇文章成為“網紅”,踐行了浦東公務員的文化自信,更是浦東公務員“精神志氣”的集中展示。這在全國範圍內,都具有樣本意義。

  三年前,一個由浦東一批公務員自發創辦的微信公眾號“錦繡路上工作室”悄然上線,然而,誰也沒想到,在短短三年多時間裏,這個利用碎片化時間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公眾號在網上火了數十次之多,刷遍朋友圈。

  每到重大時間,刷屏成為常態

  去年7月,由浦東新區區委統戰部與工作室部分成員策劃的一個名為《動漫解讀<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的動畫微視頻上線短短8個小時,點擊閱讀量即達到10萬+,點讚量突破1.3萬。該文不僅刷新了統戰領域微信10萬+的最短時間記錄,也刷新了眾多統戰圈內圈外人士對統戰宣傳的認識新高度。在百度上只要打入“統戰動漫”,就可以看到全國各級統戰部門轉發此微信的盛況。

  去年9月教師節前夕,現任海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時任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的一篇題為《我的三位老師》的散文在上線當天同樣即達10萬+,引發了上海醫生、教師圈層的密切關注。

  今年4月,浦東周浦鎮黨委委員周俊的一篇《不可思議的理所當然——我在“五違四必”第一線》上線當天留言量就多達230多條,文章對一樁樁拆違事例生動的記載,從“朝中有人不好辦事”到“兄弟鬩墻,親戚反目”,文章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引發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對“五違四必”和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的強烈共鳴。

  “工作室常在重大活動、重要時間之前,有意識地準備契合當下的文章,指向性地發出正面聲音,以提振社會各界思想共鳴、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每當此時,常常會得到大家的呼應,朋友圈刷屏成為了常態。”工作室“室長”、浦東新區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蔣海和工作室“黨委書記”、浦東新區區委辦副主任李幼林向記者介紹説。

  踐行文化自信,展示“精神志氣”

  今年3月,現任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在上網課時,要求“錦繡路上工作室”全面發揮作用。

  據介紹,工作室現有作者近200名,90%是各級公務員,20多位是黨外人士,推出了《我們之所以是我們》、《歷史背後的故事》、《影響歷史的女性》、《被誤讀誤解的概念》、《錦繡品書》、《錦繡鄉愁》、《錦繡記憶》、《錦繡詩畫》等20余個欄目,還為援藏援疆幹部開闢了《錦繡歷程》欄目,以讓更多人了解西藏新疆當地的人文特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目前,工作室已刊發各類文稿1500篇,包括《錦繡》系列文章800余篇,《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系列文章100余篇,《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系列文章150余篇,《中華民族更是文化概念》系列文章30余篇等,全面系統地傳承和昇華當代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思想,旗幟鮮明地發揮具有人文關懷特色的中國政體優勢。一篇《什麼是文化?》,更是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了中國“文化”本源概念,以及“文化”與“武化”的相得益彰,引發社會深思。《錦繡倡議》更是得到社會各界的呼應。尤其是被稱為工作室“室長”的蔣海,在2014年完成《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中西方差異的人文淵源》一書後,又用了兩年的業餘時間,著寫了《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一書,該書既是一本中華民族形成的極簡史,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發展史,即將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這幾年的時間裏,我幾乎每天晚上堅持學習寫作三四個小時,我希望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分析,來説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實底蘊,讓文化真正成為人們的人文修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講述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和産生這些輝煌背後的故事,以提升我們中國人的自信,提高我們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的信心。”蔣海説到。

  工作室17位成員常常説,“工作室是大家共同的工作室,我們只不過為大家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産生共鳴的平臺而已。”

  “錦繡路上工作室”,已不只是一個文化公眾號,而是更多的踐行了浦東公務員的文化自信,展示了浦東公務員“精神志氣”,是浦東公務員“精氣神”的集中展示,這在全國範圍內,都具有樣本意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