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上南中學推出網絡欺淩預防指南

2017-04-07 11:26:1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社交網站上隨意發佈侮辱性詞彙攻擊他人,捏造事實抹黑同齡人……這些成年人的網絡暴力行為其實也在侵害著青少年,而且更易被忽視。昨天,浦東上南中學編撰的上海首份中學生《網絡欺淩預防指南》新鮮出爐,專門針對“網一代”青少年在網絡欺淩中如何甄別和自我防範。與此同時,這份折頁也將作為學校“家校互動”的一部分,覆蓋家長網絡欺淩盲區。

  網絡欺淩隱蔽性更強

  今年1月23日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青少年網民也就是19歲以下的網民,已經達到1.7億,約佔全體網民的23.4%。未成年人首次接觸網絡的年齡也越來越提前,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8個省、直轄市的調研結果顯示,這些地區的未成年人,首次觸網最集中年齡段,已經由15歲降到了10歲,佔46.8%。未成年人網民低齡化和普及化,也讓網絡安全成為一大隱憂。

  近幾年,國內外中小學校園中發生校園網絡欺淩的事件時有發生,且比校園欺淩更為隱蔽。幾年前,備受受濕疹和抑鬱困擾的英國少女漢娜·史密斯就曾遭到網友“醜女”、“喝漂白水吧”等惡毒評論和謾罵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們學校,也曾發生過類似的學生間在網上謾罵、詛咒、人身攻擊等網絡欺淩個案,給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帶來煩惱。因此,才有了製作這份指南的想法。”指南主要撰寫人、上南中學學生處主任張正國説。

  隨意改圖也是種欺淩

  “青少年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期,心智還不健全,但模倣能力和好奇心卻很強。在網絡這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裏,容易言行過激。加上由於網絡身份的虛擬性,不少人認為不必對自己的網上言論負責,從而令‘網絡欺淩’現象更加嚴重。與傳統的校園欺淩和校園暴力相比,網絡欺淩造成的心理傷害可能也更大。”張正國説,網絡欺淩不僅僅是誹謗、造謠等言語暴力,傳播和受害孩子相關的圖像、音視頻等都會帶來傷害。“還有些人會將他人的容貌移花接木到他人相片中,或者在這些相片旁加上不恰當的文字。或許他認為這只是一種惡搞,但一旦在網絡中廣泛傳播,其實就是一種欺淩。”

  近期,上南中學的“網絡欺淩”心理課程也會相應推出,並組織各班開展主題班會和專題講座。張正國説,學生們首先要學會自我保護,比如不輕易在網絡上泄漏私人信息,如果遇到網絡欺淩事件,不要以暴制暴,但也不要沉默,可以向成年人尋求幫助。

  家長要當網絡“安全衛士”

  由於網絡欺淩行為多數發生在校園外,因此,家長要當好孩子的網絡“安全衛士”。張正國建議:“學校通常對網絡的使用較為嚴格,但家庭中互聯網較為便捷,家長要監督青少年在家上網的動態,比如經常瀏覽的網站、上網時間、上網聊天的對象,留意子女情緒、行為或身體方面有否出現異常情況,更要多了解孩子校園生活及交友情況。”

  今年年初,國務院法制辦公佈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也特別將未成年人網絡欺淩的內容納入其中,條例規定實施網絡欺淩並構成犯罪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張正國説,家長無論發現孩子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有必要及時聯繫心理專家或老師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並通過多方溝通來調節孩子間的矛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