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構建城市文化發展新格局

2017-04-24 09:03:46|來源:文匯報|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頭條1】上海構建城市文化發展新格局

世博會博物館實景航拍圖。

  編者按

  這是一座有著綿長文化氣質的都市,這是一座日新月異的築夢之城。

  五年來,上海市民發現,身邊各類博物館、圖書館、革命歷史紀念館、書店、演出場館、電影院等功能性文化設施更多了,離家更近了;我們寶貴的歷史文脈和革命歷史文化更清晰了,城市的文化保護制度更明確了。而對於這座城市的文藝從業人員來説,改革激發出專業文藝院團的活力,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彰顯海派文化特色,成為許許多多文藝人的創作寶典。更令人關注的是,當城市文化與科技、金融、信息、旅遊等融合到一起,形成文化大都市特有的發展活力,讓文化釋放出越發蓬勃的能量,文化創意産業正切實提升著城市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

  今天起,本報推出“構建文化大都市”欄目,與讀者一同巡禮上海城市的文化圖景。

  即將到來的5月1日對俞力而言意義特殊。那天,這位已退休的老世博人將在黃浦江畔見證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開門迎客。當他與成百上千的市民一起,相聚于“歡慶之雲”下,深入“歷史河谷”時,這座分享城市美好生活的“文化客廳”亮燈了。

  若放眼更廣闊的浦江兩岸,新點亮的文化之光遠不止一處:今年2月,簇新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剛剛迎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回家”,舞校的燈又亮了;5月,收納世博會過往160多年美好記憶與未來暢想的燈即將亮起;10月,上海歷史博物館遷址後新開;上海大歌劇院已完成在世博後灘的選址,年內開工後將與徐匯濱江藝術文化區域隔江相望;此外,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場館新建,以及宛平劇場、上海馬戲城等場館改建,都在陸續推進……這些文化設施並非一個個獨立案例,隨著“兩軸一廊,雙核多點”的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逐漸形成,這張恢宏的設計圖透射出城市規劃的系統性與藝術門類的專業性,圖紙背後是上海邁向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全局觀。

  扎進百姓生活,覆蓋全城的文化場館將成“民生大禮包”

  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人民廣場區域的文化集群惠民多年。這些文化惠民工程能否複製、創新再延伸? 答案是肯定的! 已完成國際方案徵集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於今秋在浦東花木地區打下樁基,它們將與現有的東方藝術中心、上海科技館形成文化集群,成為又一個城市文化樞紐。而人民公園旁原美術館舊址上,修整一新的上海歷史博物館將在今年10月開門揖客。市民能從中找到與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變遷,也會感知上海近現代發展史上異常鮮明的紅色基因。人民廣場與花木地區隔江呼應,成為橫貫中心城區的兩處文化高地,這便是“雙核”。

  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主任胡明華告訴記者,與“雙核”一樣,上海寫進“十三五”規劃的“兩軸一廊”“雙核多點”佈局無不是從百姓的文化需求出發,好讓覆蓋全城的文化場館成為“民生大禮包”。“上博東館、上圖東館、上海大歌劇院計劃年內動工,設計為越劇和滬劇專用的宛平劇院將啟動改建工程,上海馬戲城中劇場也將在年底重建,而少兒圖書館新館、文學博物館等都在近期進入了項目論證階段。”胡明華説,這袋沉甸甸的“禮包”仍會不斷豐富、擴容。“十三五”期間,本市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將從“十二五”期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18平方米以上。

  不久後的將來,市民會發現,自己身處“兩軸一廊”的環繞之中———東西向有沿朱家角、虹橋商務區一路往東直至浦東空港地區的“城市文化發展主軸”,南北線上有從寶山濱江地區直到閔行濱江地區的“黃浦江文化發展軸”,蘇州河沿岸還有“母親河”文化景觀廊帶。無論是愛舞、愛音樂還是愛戲曲的心,都能找到安放之處。

  牽手專業院團,為打造上海文藝創作高峰提供優質土壤

  城市版圖上星羅棋佈的場館,一頭扎進市民身邊,點亮了日常社區生活;另一頭牽起專業文藝院團,為滬上的文藝創作出精品、攀高峰提供優質土壤。

  去年10月,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落成,一個1080席的大劇場與一處298座的實驗劇場開啟大幕。僅在3個多月的試營業期間,15部劇目、40余場售票演出,就吸引了3.5萬餘人次觀眾。名家名團雲集的演出單背後,這座舞蹈專屬劇場還承載另一項使命:讓擁有燦爛過去的“舞蹈家搖籃”重新搖起來。

  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8.35萬平方米的地帶裏,如今住著兩團———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兩校———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及附屬舞蹈學校。于兩家專業院團而言,前劇場、後排練廳,“場團合一”縮短的不僅是空間距離,還有藝術距離。因為是國際標準的舞蹈舞臺,兩團從排練開始就能對接演出場地,演員走位、舞美音效,無一不能佔得先機。對於兩校,能與兩家院團比鄰而居,尖子生從學校躍上舞臺的時間被合理提前。上海芭蕾舞團赴荷蘭演出《天鵝湖》,隨團演員中就有十多名舞校學生。

  細細數來,演出場地與院團合而為一的還有不少:上海京劇院背靠周信芳戲劇空間,上海昆劇院有俞振飛崑曲廳,上海交響樂團的音樂廳被市民昵稱為“餛飩皮”,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一幢樓裏坐擁3個大小不一的演出廳,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更在苗江路和華山路分別擁有一座亞洲一流的兒童藝術劇場和適應中小型劇目的馬蘭花劇場。

  如此佈局,一方面造福市民,許多專業院團都是在各自擁躉熟悉的老地方擁有了演齣劇場;另一方面,貼合的是國際慣例。有了劇場的文藝院團,才能有計劃地安排演出、有規劃地描繪藍圖,最終利於文化的良性發展。如此,上海的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格局,既傳承了歷史文脈,更面向了未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