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 一批一線醫生獲獎

2017-04-26 12:05:49|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臂叢神經損傷後如何重建“靈巧有用”的手?如何讓神經外科領域的最難治疾病患者減少手術並發癥,提高生活品質?在昨天(25日)召開的第十五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上,一批攻克臨床醫療難題的一線醫生獲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華克勤、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和長海醫院李明領銜的五個項目分別獲得一等獎。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專家徐文東教授因領銜的“臂叢神經損傷及修復過程中的大腦功能重塑規律及新技術的轉化研發和應用”項目而獲獎。臂叢神經損傷是最難治療的周圍神經損傷之一,讓臂叢損傷後的“癱瘓手”恢復“靈巧有用”目前是公認的世界難題。徐文東領銜的這一研究項目,進行理論和方法創新,將原有理論拓展到大腦,通過研發中樞—周圍聯合治療臂叢損傷的新技術,誘導良性腦重塑,最終為患者重建“靈巧有用”的手。項目組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臂叢損傷後沉寂的功能區是否能再次激活,是上肢功能恢復的關鍵。

  據介紹,項目組首先研究臂叢損傷後大腦功能變化的特殊規律,發現臂叢損傷後,患肢原有的大腦感覺運動區出現廣泛的失用和沉寂,執行運動功能的核心腦區也隨之發生異常。隨後研究了臂叢神經修復後的腦重塑規律,首次發現採用神經移位手術方式修復臂叢神經後,運動中樞功能可以逐漸恢復,而且恢復程度越好,上肢功能恢復也越好。大腦的運動網絡也因此重塑,原有沉寂功能區得以恢復。基於這一新的理論體系和治療理念提出的新治療指南,已在國內外廣泛推廣,被收入權威教科書,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此外,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教授領銜項目“創新鎖孔手術入路治療岩斜部腦膜瘤”獲上海市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獎。據悉,岩斜部腦膜瘤是神經外科領域的最難治疾病之一。因為該部位腫瘤位置深,暴露困難,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眾多,常規手術入路需暴露顱底組織結構,耗時長、創傷大、並發癥多,可引起嚴重術後神經功能障礙,對生活品質造成較大影響。

  近20年來針對該腫瘤的常規入路手術切除並發癥率仍居高不下。毛穎項目組應用微侵襲神經外科技術(鎖孔手術),在國際上首先研究證明新入路較常規入路具有腫瘤暴露充分、創傷小、並發癥率低等多項優勢;並率先應用幕上下聯合鎖孔入路切除岩斜部腦膜瘤,大幅度降低手術並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病人的術後生存品質。

  據了解,該項目成果不僅已在全國36家神經外科中心推廣和應用,還被國外同行引用,將新入路作為近十年來岩斜部腦膜瘤最重要的手術入路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良輔稱,醫學研究的問題應來自臨床難題,醫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這些難題,解除病人的痛苦。這兩個獲獎項目的選題都來自於世界性的臨床難題,研究成果將造福國內外的患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