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冀光恒 本報記者 胡曉芒 攝
採訪上海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冀光恒,感覺像聽了一場MBA實戰案例課。
一個人和一座城市,註定有不解的緣分。1987年,在內蒙讀書的冀光恒本來可以保送復旦大學,最後去了北大。1994年碩士畢業,恰逢工商銀行總行首次面向全國招聘應屆畢業生,就此步入金融行業。第二年被派到上海工作兩年。他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五角場,看看曾經擦肩而過的復旦校園。那時整個城市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離開時,他心裏深深喜歡上了上海。
十多年後,又回到了這裡。2009年,冀光恒到浦發銀行工作,2015年從浦發銀行總行副行長崗位調任至上海農商銀行。現在全家都搬到了上海。
冀光恒説,從事金融的人必須始終堅持學習。如果對於新的金融産品不了解,就不知道風險點在哪。金融業的發展,大多是被客戶、市場和競爭倒逼出來的。工作之餘,他在北大讀了經濟學博士。現在每年見到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他都會提醒大家兩點:一是保持勤奮,二是守住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
爭取三至五年實現上市
在金融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明確定位實現“突圍”,是銀行的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冀光恒董事長認為,摒棄“大而全”,建設“小而美”,是上海農商銀行努力的方向。
2017年,上海農商銀行進入新一輪發展規劃期。“我們統一了各方願景,明確以經營效益為中心,全面實施以‘獨立上市、傳統升級、新興發力、管理轉型和人才驅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力爭成為紮根本地、服務高效的上市公眾銀行,成為全國農商銀行系統排頭兵,邁上現代商業銀行新臺階。”他在專訪中這樣表示。
冀光恒説,從事金融的人必須始終堅持學習。如果對於新的金融産品不了解,就不知道風險點在哪。金融業的發展,大多是被客戶、市場和競爭倒逼出來的。工作之餘,他在北大讀了經濟學博士。現在每年見到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他都會提醒大家兩點:一是保持勤奮,二是守住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
爭取三至五年實現上市
在金融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明確定位實現“突圍”,是銀行的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冀光恒董事長認為,摒棄“大而全”,建設“小而美”,是上海農商銀行努力的方向。
2017年,上海農商銀行進入新一輪發展規劃期。“我們統一了各方願景,明確以經營效益為中心,全面實施以‘獨立上市、傳統升級、新興發力、管理轉型和人才驅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力爭成為紮根本地、服務高效的上市公眾銀行,成為全國農商銀行系統排頭兵,邁上現代商業銀行新臺階。”他在專訪中這樣表示。
姓“滬”姓“農”立足上海發展
上海農商銀行的名字裏,既有“上海”,又有“農”字,特徵鮮明。
“像這樣一個規模不大不小的銀行,想要立足和穩健發展,前提是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競爭優勢。重點在於依託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立足本地經濟,立足上海。”冀光恒董事長展望道,將來上海農商銀行的經營,遠距離的網點不再大規模擴張,專心致志做好上海市場。
他分析説,在去年銀行業整體業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上海農商銀行穩健前行,不良率不升反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海轉型早、整體經濟狀況較好的大環境。“上海農商銀行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在郊區有很強競爭力,個人業務做得很好。同時,要補上短板。我們的創新不夠,客戶、收入、産品和業務結構等偏傳統,需要注入創新動力,特別是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大背景下實現融入。”目前集團綜合化的重點是,專心做大做強長江金融租賃公司業務和優化村鎮銀行股權管理。轉變盈利模式方面,他提出農商銀行如果要擺脫以存貸利差為主的經營模式,必須大力發展以中間業務收入為主體的新興業務。
在第一産業只佔上海GDP0.4%的情況下,怎樣維護“農”字特色?冀光恒董事長表示,上海農商銀行有2/3網點在郊區或城郊結合部,“三農”貸款佔比多年均保持在30%左右,是上海地區涉農貸款佔比最高的銀行,已成為上海“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和領先者。農商行應持續鞏固擴大“三農”金融服務領先優勢,以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為契機,聚焦農業科技領域,加強産融合作,創新服務方式,形成生産環節、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的“大三農”金融服務體系。
上海特色、“農”字特色還體現在服務上。上海農商銀行的客服熱線與眾不同,提供滬語服務。2016年,與上海滬劇院共同合作送戲進社區,在崇明、青浦、金山、松江、奉賢、浦東、嘉定、閔行舉辦了8場滬劇演出,觀戲人群達4300人次。同時,聯合舉辦了“上海小囡滬語情”兒童滬語才藝比賽,滬語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由於老年客戶較多,銀行網點在上海採用了指紋確認功能代替簽名。此外,還開展了農村結對扶貧等活動。冀光恒表態:“企業從客戶獲得的利潤,理所應當回饋一部分給社會。我們希望做得實實在在一點。捐款給慈善機構,要關注它的透明度。”
員工身體可以累,但心不能累
提倡精細化管理,是2017年上海農商行的重點之一。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是隊伍的成長,再配以合適的機制。冀光恒認為,農商銀行隊伍非常紮實肯幹接地氣。想在上海狹小的市場中脫穎而出,與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縮小差距甚至獲得局部優勢,人是第一位的。因此,普通員工從大學生入口的把關培訓,對高潛質員工和後備幹部的培養,以及中層幹部激勵,都非常重要。個人在崗位上必須具備責任心和進取心,而帶頭人決定了團隊的精神面貌。
“我經常講一句話,只要隊伍帶出來了,業績是副産品。要花很大精力去調整工作氛圍,員工在工作中身體可以感覺累,但心不能感覺累。”讓員工服氣,首先從領導班子行務公開做起,能公開的儘量公開。“下級對上級不需要揣摩,上級對下級不需要委婉,讓整個企業文化變得陽光和善良。這在員工內部會形成很大正能量。”他堅持這一觀點。
簡單的一個指標可見端倪。中層員工的流失率,上海農商銀行才不到3%,遠低於全市銀行平均。冀光恒坦率地説,當然其中也可能存在該淘汰的幹部沒有淘汰掉的問題,要加大力度讓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任何一個單位,不僅是銀行,大規模的人員流失,背後折射的是客戶流失,人氣散去。銀行業保留一定的人員流動是健康的,但如果是劇烈流動,原因值得深思。
在薪酬制度方面,目前大幅提高員工薪酬並不具備條件,上海農商銀行的做法是,通過存量和少量增量進行結構調整,透明化考核,起到激勵作用。收入從後臺向盈利貢獻大的前臺傾斜,給予緊缺崗位專業人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打通職業晉陞通道,避免關鍵崗位人才流失。發揮高級管理人員戰略引領作用,大力引進金融市場、資産管理、投資銀行、科技金融等領域稀缺人才。
用對手鋪的高速路“走跳棋”
如今的銀行,不只面臨業內近乎同質化競爭的挑戰,同時有互聯網巨頭的虎視眈眈。如何應對?
對於科技競爭,冀光恒更多用開放心態對待。“一個健全的人應該時刻保持警覺,隨時面對挑戰。而一個有進取心的企業家,面對挑戰,更多反應為興奮而不是退縮。”
他舉例説,當年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家都擔心“狼來了”。國有銀行因為開放比較早,最後中資行和外資行和平共處。從互聯網到現在的金融科技,更多帶來融合。再過50年100年,銀行這個名字仍在,但業態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再也沒有那麼多物理網點,可能變成一個傳統行業。
“科技企業加入戰局,通過拿金融牌照希望做金融産品。我們反過來可以利用它們的技術。就好比人家鋪了高速公路通到銀行,利用這條路,我們可以走跳棋逆向去做。其根本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而是怎樣以開放、包容、互相學習的心態去應對。”他這麼認為。
做傳統銀行的人,對科技進步並不陌生。從晶片卡到移動支付,都是銀行科技進步的腳印。“我們現在的問題在哪兒?”他反問道,“如果銀行自己鎖住手腳,過分依賴物理網點的擴張,排斥技術進步,最終結果會被別人破門而入。對技術從來就不要去懼怕,技術一直是工具、路徑、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結果,要了解、擁抱和應用這些技術。”
在他看來,像騰訊之類的大型科技公司,業態和銀行有很大不同,可以從中獲得很大啟發。在安全驗證的情況下,技術可以為我所用。以人臉識別為例,提高了安全性,降低驗證成本,對客戶和銀行來説都是解放。遠程驗證掃描、票據中的電票,都是技術進步使得操作風險大幅度降低,業務更加規範。再比如,銀行現在在接受動産質押時有客觀的制約因素,但如果物聯網推出,大量的動産可以成為質押品,實時位置、價值和物理形態能通過物聯網掌握。這將來對銀行會幫助很大,同時提高融資的便捷度,降低成本。
上海農商銀行2012年成立了上海首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並在全市形成以張江科技支行為龍頭,與張江“一區二十二園”相對應的“1+X”科技金融服務網點佈局,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全覆蓋的優質服務。冀光恒表示,未來將探索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加快推動投貸聯動業務實施落地,打通“最後一公里”。(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談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