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 如何走出“校內減負校外補”的怪圈

2017-05-02 11:13:0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為了讓孩子少點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據媒體報道,近日長寧區各小學從規範作業入手,使作業減量增質,並規定學校不能超量、超綱;不能濫用校外輔導書;不能突破市教委規定的小學生回家作業的時間。近年來,圍繞中小學生減負,上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定,並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就在教育部門發出減負禁令的同時,校外補習的熱潮卻一浪高過一浪,“校內減負、校外補”。過多的課外培訓正在讓中小學生承受過重的壓力。如何讓校外補習的熱潮回歸到理性的層面?

  課外補習過多學生負擔增加

  去年,網上一項“每學期你為孩子報幾個課外輔導班”的問卷調查顯示:上海80%的孩子一學期參加1到3門課外培訓;9%的孩子參加4到6門課外培訓,更有1%的孩子參加7門以上課外培訓,僅有10%的孩子沒有參加課外培訓。課外培訓主要針對語數外學科補習。

  同樣去年底,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6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根據國內某教育培訓機構的開班列表統計,其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開設小學階段輔導班次7萬多個、初中階段近4萬個、高中階段1萬多個,小學階段開設的班次比初中與高中之和還要多。

  “在我周邊也看到小孩子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在補習功課,週末也是連軸轉。現在二孩多了,父母陪不過來,外公外婆也一起跟著。”市人大代表金永紅表示,不顧孩子的興趣、要求,一味增加課外補習的時間,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個人愛好以及家庭娛樂時間減少,長此以往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弊大於利。

  狹隘就業觀是減負難深層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中小學生紛紛加入補習大軍?

  課外補習經常被比作學校教育的“影子”,學校教學品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和家長選擇校外培訓的熱情。長寧區規範學生課後作業,減量增質的做法得到廣大家長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也有網友點評“減負又保證競爭力才有意義”。

  “前一段時間學生減負把晚托班砍掉了,一刀切,一刀切簡單,但忽視了教育是一個複雜的工作。因材施教,我們的材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所以我們的教育方法也應該是千姿百態的,一刀切肯定有弊端和缺陷。所以我覺得學校也要有所堅持。”

  晚托班曾經為許多小學家長承擔了放學後看護孩子,並且在學習方面起到一些查漏補缺的作用,最終因為減負被取消。但是,據了解,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上海所有小學將逐步開展15:30—16:00的快樂三十分活動以及16:00—17:00的看護服務。

  晚托班的重辦給家長一個不上補習班的理由,但是在市人大代表鄭惠強看來,如果學校在招生中,仍然過度關注“特長”、“超常”等因素,那麼學生通過課外補習快速提高成績的現狀就不會改變。

  為了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學校招生的引導下,學生不得不在校外參加各類培訓,希望以奧數、奧英等競賽獲獎證書以及各種各樣的等級證書作為敲門磚,敲開名校大門。

  “為什麼減負減不下來,因為有高考的指揮棒,高考的指揮棒背後是就業指揮棒,就業指揮棒實際上是我們的就業觀限制的。”市人大代表金永紅認為,從更深層次看,狹隘的就業觀造成了家長對課外補習的熱衷。

  得到一份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職業,是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期許,這意味著孩子要進入好的學校,要在學習上拔尖。“人人都去追求成功,但是我們所謂的成功人士無非就一兩個模式,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引領下,你説我們的學生還能減負嗎?”

  減負,政府需引導多元就業觀

  學生減負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問題。如何讓大多數家長對課外輔導的選擇更加客觀理性?

  金永紅代表認為課外培訓也在落實因材施教,它的存在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如果學生在學校能夠“吃飽”、“吃好”,那麼家長的選擇自然會趨於理性。“我們的有些材在學校吃不飽,這就要做更深地探討,為什麼我們不能提供相應的教育呢?”他認為因材施教,學校教育的方法也應該千姿百態,多一些個性化教育。

  但是同時他也提出,如果學校仍然以成績作為錄取人才的主要依據,那麼關於減負的一切努力都將變得失去意義。

  據了解,去年11月,市教委發佈通知,明確各類中小學不得將各類獲獎證書,各類等級考試證書作為招生錄取依據;不得將招生與社會培訓機構辦班掛鉤;不得參與社會培訓機構舉辦“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種學科類班。“教育部門要履行對學校的監管,我認為是正確的,監管的措施一定要落實,現在好多東西僅停留在規定上,在落實上是很欠缺的。”

  除此之外,他認為政府“還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作出佈置引領,如果眼光僅僅局限在一段時間裏,那麼作用也是有限的。”

  金永紅代表特別提到上海正在申辦國際技能大賽,“我們藍領做的修車、插花、園藝等等都可以拿到國際技能大賽的平臺上展演,是國際技能上的奧運會,大賽實際上宣傳的理念是技能的價值。”

  “我認為,整個社會應該營造一種氛圍,就是社會的價值觀我們要有正確的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