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要兼治 家長要自省

2017-01-16 14:48:13|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首席記者張懿

  眼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政府關心、家長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何科學有效地為孩子們減負,如何真正讓家長走出“補與不補(課)”都焦慮的兩難?昨天,列席本次“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發表看法。他認為,課業負擔過重既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他建議上海堅持綜合治理,以治標帶動治本,通過優化教育和社會生態,最終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

  胡衛説,課業負擔重是一個老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曾經引起討論。這麼多年來,一直是多多少少、少少多多;緊一緊就少了,松一松又會反彈。作為教育專家,胡衛坦言,他也曾經給孩子在課堂之外安排了許多課程。而對一些普通家長來説,他們現在甚至已對課業輕重失去了判斷力,不知道什麼是正常的課業負擔、什麼又叫做負擔過重。

  胡衛説,課業負擔過重,表面上看是學校和社會辦學機構的問題,而實際上則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常説,東亞包括中日韓在內的“筷子文化圈”,學齡孩子普遍面臨很大的學業和考試壓力,就是因為長期存在“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同時,我們的家長甚至整個家庭,也都把孩子看作自己人生夢想的延續。為了給孩子減負,讓他們不再太過辛苦,既應該在短期內採取必要的措施治標,也應該以治標帶動治本,長期推進;既要對作業、補課等進行規範,也應從課程設計、教育目標等入手綜合施策;既要解決教育的問題,也應營造良性的社會文化環境。

  胡衛建議,一方面,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應仔細梳理,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採取相應措施。在他看來,應該抓住龍頭也就是改革考試製度,包括切實推進招考分離,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構築起人人成才的“立交橋式”教育考試體系。

  其次,必須看到,正是因為家長們普遍的焦慮,才造成了目前各類社會辦學機構無孔不入的局面。對此,家長們更應調整對教育的期望值,秉持正確的成才觀念。

  第三,就中小學校而言,應該把教育的目標從“知識導向”轉向“能力發展導向”,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根據學生的身心安排課程內容。胡衛説,校長和老師們不妨借鑒國外一些經驗,比如將作業按照內容和難度分層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