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試點破解435萬老人“吃藥”難題

2017-05-04 08:47:11|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整合一切可用資源 上海試點破解435萬老人“吃藥”難題

  據《勞動報》報道,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435萬人,總患病率逾77%。正在“奔跑”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上海,面臨著現代社會共同的“醫養難題”:如何同步解決老人的“吃飯”和“吃藥”難?

  這是一道二元難題,空間距離導致行動困難的老人就醫不方便,醫療人力資源緊缺使得老人的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破解醫養難題,上海正在普陀區試水:打破陳舊服務理念,重建空間結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一切可以“為老所用”的資源。

  醫養現狀:435萬老人逾七成患病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35.95萬,佔戶籍總人口比例首次突破30%關口。市衛計委和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先後報告稱,上海老人的總患病率為77.3%,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的約佔3.7%,其中8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佔13.1%。與此同時,7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62.2%亟需醫療服務,但在全市600多家養老機構中僅有139家設立了醫療機構,其中103家納入醫保聯網結算。

  解決養老問題,上海的對策是同步發展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到2020年,全市養老機構床位總數達到16萬張左右,重點發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料護理服務。

  無論居家養老還是入住養老院,“醫養”這道題都不好解。往返接送、陪診、照護……對老齡化家庭而言,難在有心無力,尤其是“2+4”結構型家庭(一對獨生子女和4個老人),養老所面對的時間、精力成本都讓他們不堪重負。“把醫療機構開設到養老院裏”的設想雖然美好,但落地操作依然困難重重,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內設醫療機構成本過高、醫療護理人才配備跟不上。

  普陀區目前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31.12萬人,佔全區戶籍總人口數的34.72%,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作為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區域,普陀區破除“醫養難題”的解題思路對整個上海而言具有示範意義。

  毗鄰而建:打造零距離空間

  午後,88歲的蔡杏菊和90歲的陳淑卿手拉手,結伴去醫院做理療。幾年前的中風讓蔡奶奶身體一直不利索。由於子女忙著工作,她住進了桃浦鎮第一養老院,並在那裏結識了“老閨蜜”陳淑卿。

  從養老院到醫院,兩位老人沒有子女陪伴,也不需要擠地鐵、排長隊候診。事實上,她們只步行了不到百米。原來,從第一養老院到桃浦鎮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一條空中廊道相連接。通過這條廊道,“醫養”實現了“觸手可及”。

  桃浦鎮常住人口已達十幾萬,隨著新建大居逐步啟用,未來還將有大量人口要導入。打破空間局限性,讓新建醫療機構和養老院毗鄰而建,“腦洞大開”的普陀區畫出了一張“超常規”的區域規劃圖。

  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陸燕波説,中心為養老院每位老人量身定制了服務手冊,無論是既往病史還是用藥方案,都詳載入冊。全科醫生定期到養老院巡診,對臥床不起的老人,則把病床直接建到了養老院內。一個全科醫生定向服務6至7個老人,從疾病隨訪、配藥到體檢,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護理康復服務。

  掌上醫療:365天醫生在線

  “整個普陀區域需要服務的人口有130萬人,但臨床一線全科醫生只有240個。”普陀區衛計委李文秀主任説。

  打造社區互聯網+醫療,是普陀區破解養老醫療資源緊缺的又一個創新。

  80歲的趙阿婆住在曹安敬老院,最近幾天血壓一直偏高,曹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第一時間就掌握了“情報”,上門來問診。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迅速的互動,是因為一個“健康雲平臺”。這個平臺每週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並將數據自動傳輸到家庭醫生的手機APP上。得到系統推送的報警信息後,醫生當即進行上門對接。而在日常,通過平臺的可視系統,家庭醫生可以在第一時間對老人實施遠程診療。“通過互聯網+,基本實現了365天oncall。”曹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旭説,作為試點單位,目前中心已經掛牌成立“醫養結闔家園”,和轄區內四家養老院簽約合作,為291名老人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隨訪,一個家庭醫生每天要干預的異常數據達到了二三十個。

  真如鎮則啟用了類似打車軟體這樣的互聯網醫療模式,搭建了“醫@家平臺”,推出菜單式服務,設立醫務人員供給庫,按需求派“訂單”,讓老年人足不出戶享受服務。目前平臺可預約上門抽血、女性導尿、肌肉注射、靜脈輸液等醫療服務項目。簽約老年人需要導尿管更換、驗血時,就像用打車軟體一樣指尖點單,醫護人員在網上接單,將服務“送醫上門”。平臺運營以來,已有2000多人註冊,200多人次使用過預約服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