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十年,給上海帶來些什麼?

2017-05-08 16:21:37|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品牌商家】高鐵十年,給上海帶來些什麼?

  鐵路是什麼?

  這個問題,孫中山當年曾回答過:“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

  鐵路能帶來什麼?

  這個問題,無數的專家會有無數個案例,而百姓也有著自己的解讀,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這些年高鐵帶來的改變。

  高鐵,究竟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了多少變化?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但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一切變化,就發生在短短10年間。

  2007年4月18日,中國首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在上海站始發,我國由此邁入了動車時代。10年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備受爭議到大力推廣,高鐵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呼嘯飛馳,改變著中國,震撼著世界。如今,上海鐵路局已擁有606組動車組列車,數量佔全國動車組列車總數的近四分之一,高鐵營業里程3357.4公里,旅客年發送量突破5億人次,成為全國的高鐵大局、客運大局。

  在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高鐵發揮著交通骨幹的作用,促進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涌動,也成為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邁進的最強“粘合劑”。高鐵,為何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又究竟帶來些什麼?

  高鐵成網改變交通版圖

  “現在想想,有點後悔。”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經理張小姐説起過去,就有些不好意思。“前幾年,公司想把我從無錫提拔到上海總部擔任區域經理,我猶豫後拒絕了,因為當時無錫到上海坐火車要兩個多小時,週末才能回家一次。沒想到,現在上海到無錫坐高鐵只要40分鐘。如果換作現在,我絕對不會放棄升職的機會。”

  從無錫到上海,原先走的就是一條滬寧線。這條中國目前最繁忙的鐵路幹線之一,將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6座散落在長江南岸的城市串連在一起,成為中國第一區域經濟板塊長三角的重要一“邊”。

  滬寧鐵路最早的修建歷史,可追溯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1897年,張之洞等人建議清政府修建吳淞至江寧(今南京)的鐵路,可旋即被列強瓜分建設,一直到1908年方才建成,全長311公里,當時上海到南京的火車需要10個小時。

  一條鐵路,見證著中國的命運,也見證著歷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滬寧鐵路方才開始設備現代化的步伐。全新的技術、全新的列車,讓上海與南京的距離,從10小時縮短到5小時、4小時……2007年4月18日,新中國第一列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諧號動車組,率先跑在了滬寧線上,上海至南京全程時間終於縮短至2小時內。如今的滬寧間,先後開通了時速350公里的滬寧高鐵和京滬高鐵,將上海與南京拉近到了1小時左右。

  速度是交通運輸之魂,以速度取勝的高鐵,也由此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版圖,改變了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距離。目前,隨著長三角高鐵建設成網,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經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0.5至3小時”高鐵都市圈。滬寧、滬杭、寧杭、杭甬、杭長、合福等14條高鐵構築的快速客運網絡,讓過去的時間、版圖徹底成為歷史。

  如今,由上海、上海南、上海虹橋三大客站,以及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松江南等客站組成的上海鐵路客運樞紐,在2010年開通高鐵初期,由日常開行高鐵列車166對,到現在已達331對,每年以9%的增幅遞增,每日運營時間內平均1分多鐘就會有一趟高鐵列車駛離或到達上海。

  便捷、快速的高鐵拉近了時空距離。當人們從上海出發,1小時內可到無錫、常州、杭州;2小時內可到鎮江、南京、金華、寧波;3小時內可到合肥、蚌埠、徐州、蕪湖、溫州、麗水;4小時可到黃山、安慶、南昌;5小時可到武漢、福州、北京;7小時可到廣州、廈門、西安;9小時可到貴陽、太原;12小時可到重慶、成都、昆明、哈爾濱……上海列車開行一日可達的城市,已覆蓋了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全國大部分省區。

  高鐵助力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從小在閔行區華漕鎮長大的上海姑娘劉琪,做夢也沒想到,當初偏遠的上海郊區小鎮如今已變得如此“高大上”。為了建設虹橋商務區,她的老家已拆遷,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聳的商務大樓、一排排整齊的商品房、一家家華麗的購物商場,仿若另一個“徐家匯”商圈。

  2010年,隨著上海虹橋樞紐高鐵站投入使用,上海市政府開發建設了虹橋商務區。7年來,虹橋區域化發展效應已經顯現。很多企業採用“將中國區或長三角區域總部設于虹橋商務區、將製造工廠挪至長三角城市”的發展模式,借助高鐵搭建總部與工廠通道,幫助企業降成本增效率。目前,虹橋商務區已入駐企業超過700家,其中包括30余家開發商總部和上市公司區域總部,累計註冊資本37.25億美元。

  産業佈局自有市場之手調配,經濟要素總會向著效率最大化流動,虹橋商務區正是這一效應的最佳縮影。高鐵時代加速了人流、物流的流動,與之相伴的是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及其産生的輻射力,生産要素動起來,經濟也就火起來了。

  隨著高鐵開通的延伸效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的引領能力不斷突出,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上海建立自貿區後,不斷向高端服務業轉型發展,越來越多企業將生産基地外遷,並將跨國中心、結算中心放在上海,推動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能力的不斷提升。

  與之相對,南通、嘉興、無錫、常州等周邊城市,紛紛以各自特點打出全新的産業承接牌,協同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在承接産業轉移中尋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如今,整個長三角地區,一個以“上海知識型服務業體系”,“杭州現代商務休閒、文化創意産業為核心的高附加值産業體系”,“寧波現代物流商貿和電子商務為主的商貿産業體系”,“蘇州、無錫、常州等區域特色新型製造業産業體系”為核心的區域聯動發展新模式正在形成。

  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人才的安居樂業。高鐵的便捷性使人的跨城流動變得更容易,“雙城”生活逐漸成為長三角地區市民生活的一道風景線。近年來,每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17萬人以上,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非上海生源畢業生留滬比例在80%以上,上海高房價並沒有讓這些年輕人退縮,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鐵建設成網、出行便捷,讓部分年輕人選擇在上海就業,在長三角一小時交通圈內購房置業。

  高鐵助力現代物流轉型發展

  高鐵客運專線建成的另一大意義,是釋放了既有鐵路的運能,過去客貨混雜的鐵路,使客運、貨運能力都受到壓抑。如今,鐵路終於有可能加快向現代物流轉變,提升貨運品質,為上海航運中心的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貨運保障。

  走進上海安亭商品車物流基地,一排排大眾汽車整齊地停放在股道邊,佔地22000多平方米的貨場令人震撼。緊鄰上海大眾集團公司的鐵路商品車物流基地,可容納650多輛商品車,鐵路高效、便捷的運輸方式,吸引了每年近13萬輛商品車運量。目前,類似這樣的大型商品車物流基地,上海鐵路局已有15個。

  上海鐵路局位於“一帶一路”交匯點,管內上海港、連雲港、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大。近年來,該局圍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發揮沿江沿海區位優勢,多式聯運、國際聯運、集裝化運輸,開行中歐、中亞國際聯運和海鐵、水鐵聯運集裝箱班列,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努力把戰略機遇和有利條件最大限度轉化為貨運增量。

  上海鐵路局主動對接港口、航運等物流企業,爭取地方政府、海關、商檢支持,先後推出了多個鐵路集裝箱聯運産品,開行義烏、金華、寧波至北侖等12條海鐵聯運班列線路,定時定點,循環開行,促進鐵路與海運的無縫對接,目前,鐵水、鐵海聯運班列線路達25條,運輸貨物超過10大類、400個品種,基本形成了覆蓋長三角地區主要港口和蘇浙皖主要城市的鐵路運輸通道。

  這幾天,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一列從英國倫敦始發的中歐班列,滿載著母嬰用品、軟飲及維生素等32個40英尺集裝箱貨物,順利抵達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這是繼今年1月1日開行義烏至倫敦的中歐班列後,首次從倫敦開行回程班列,歷時19天,行程12451公里。

  地處華東地區的浙江義烏是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國際貿易窗口。自2014年11月18日,首趟中歐班列(義烏至馬德里)開行以來,中歐班列(義烏)以其貨源支持強勁、通關高效便利、産品輻射範圍廣等特點,為小商品貿易搭建了“賣全球、買全球”的大平臺,開闢了一條中國與歐洲國家間的全新物流通道。經過短短兩年多的精心培育和呵護,中歐班列(義烏)開行從1條線路增長到現在的8條線路;開行頻次從原來的“有流即開、無流即停”的初始起步階段,發展到現在的每週3至4列常態化開行,境外到達國家已達33個,成為我國到達境外城市、運送貨物品類最多的中歐班列,滿足了上海、蘇州、杭州、義烏、寧波、合肥、南京7個地區的國際運輸物流需求,也為長三角地區與亞歐等國家開闢了一條安全、經濟、快速、便捷、綠色的國際鐵路物流大通道。

  “過去,鐵路貨運辦理要經過計劃申報、請求車、承認車等很多繁雜的手續。而且還不知道貨物跑到哪兒了!”已在鐵路辦理貨運業務十餘年的上海希翰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感慨道:如今,他們只需在95306網上營業廳辦理手續,通過線上平臺填寫電子運單,提交運輸需求,貨物運輸受理、裝車、支付、交付等過程都有了信息記錄。上海鐵路局全面推進敞開受理、直接辦理、隨到隨運,全面推開網站、電話、上門、微信等6種業務辦理方式,使如今客戶“不見面”的辦理比重已達98%左右。

  高鐵營造新的生活體驗

  若我們將時間倒退回10年前,當時的鐵路候車室人滿為患,列車車廂擁擠不堪。

  令人詫異的是,如今上海站每天運送的旅客越來越多,但候車室人滿為患的場景卻越來越少見了。

  究其因,還是速度。公交化開行的高鐵,將每天數十萬客流“分割”,時間精確到秒,大量的旅客不必再在候車室等待幾個小時,隨到隨走的出行,讓大客流順利分解,人山人海的情景自然成為歷史,旅客出行也多了幾分從容。

  究其因,還有一分科學的元素。高鐵作為客運專線,可以使鐵路部門能夠精準研究長三角客流規律和旅客出行習慣,再發揮鐵路成網的優勢,動態調整客車開行方案,大量增開、調整、優化東、中、西部和區域內各方向列車,夜間動車組列車實行常態化開行,讓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究其因,還多了更多智慧化的細節。在互聯網時代,上海鐵路局將“互聯網+”應用到客運服務中來,大力推廣自助、網絡購票新方式,共設置自助售、取票機近2000台,在193個車站售票窗口和自動售票機開通掃碼支付功能,在主要大站設置互聯網購票推廣體驗區,引導旅客自助購票。目前,上海鐵路局互聯網購票比率達73.0%。

  全新的技術,為鐵路服務的提升創造了更多可能。通過“上鐵12306”移動客戶端,方便旅客查詢列車時刻、增開停運、候車和售票等客運信息,併為旅客提供團體預約訂餐和重點旅客預約等特色服務,讓旅客不再為列車延誤煩惱,不再為路上吃喝操心;通過在高鐵車站開通移動支付,加大免費WiFi建設,讓旅客隨時了解信息,享受現代生活。

  高鐵,也讓旅遊有了全新的方式。被譽為“浙江綠谷”的麗水受限于山水所隔,過去上海遊客只能選擇普速鐵路或汽車,時間超過5小時。2015年12月26日金溫鐵路開通後,上海遊客只需要兩個半小時,就可以走進童話世界的唯美梯田、山水相映的畫中小鎮。由此,越來越多上海市民到麗水旅遊,目前上海途經麗水的高鐵已由6趟增加到11趟,2016年上海乘高鐵去麗水的人數已達18.6萬人。

  10年間,中國已邁入了全新的高鐵時代。高鐵,正在改變著你我的生活,改變著上海,改變著長三角,改變著中國。中國高鐵,也已成為“走出去”的“國家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