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業績頻“變臉” IPO提速遭質疑

2017-05-12 08:51:39|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隨著一季報披露完畢,上市公司盈利情況浮出水面。部分次新股業績不達預期出現下滑等現象引發資本市場熱議,甚至有人質疑這是新股發行提速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發行審核鬆動,導致“病從口入”。

  不過,在記者採訪的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次新股業績下滑與多種因素有關。來自監管部門的信息則顯示,IPO發行常態化的同時發審趨於嚴格。目前監管部門對企業IPO審核所執行的標準、流程均無變化。隨著IPO企業數量的增多,初審環節和發審環節的審核否決率也在同步上升,大大壓縮了“帶病闖關”的空間。

  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5月10日,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約34家公司今年一季報出現業績虧損,約10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下降,其中業績降幅超過50%的有約27家。

  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去年登陸滬市的超訊通信一季度虧損77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80萬元,凈利潤同比負增長1054%。在創業板公司中,一季報虧損的次新股包括古鰲科技、數字認證、天鐵股份、科大國創、辰安科技、新晨科技、深冷股份、先進數通、理工光科、博思軟體、絲路視覺等17家。

  以古鰲科技為例,4月26日,古鰲科技發佈2017年一季報,該公司2017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60.65萬元,同比增長3.29%;計算機設備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16.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44.09萬元,同比下降22.2%,計算機設備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42.08%。

  業內人士表示,次新股業績“變臉”與多種因素有關。在國開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杜徵徵看來,在業績“變臉”的次新股中,除了一小部分上市公司上市前利潤“包裝”外,大部分還是與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整體行業不景氣有關。部分創業板次新股,以中小市值居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外加根據訂單實施情況確認收入並無明顯的季節性規律,上市第一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經營業績數據也不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華泰證券分析師孔淩飛則表示,目前次新股中出現業績下滑或虧損的企業佔比低於A股平均水準,説明業績下滑和虧損並非次新股特有,甚至不是次新股最嚴重,只不過次新股受到更多資金關注,出現業績下滑和虧損時更容易引起注意。另外,很多公司收入確認發生在四季度,一季度收入確認波動性較大。因此,一季度業績變化並不能完全代表公司發展情況。

  今年以來,IPO核發穩定在每週10家左右的節奏,與以往相比,提速較為明顯。不過,業內人士表示,次新股頻現業績下滑並不是由於新股發行提速以及發行審核鬆動所致,IPO發行審核未松反嚴。

  來自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IPO常態化以前的2016年1月份到9月份,共有162家企業上發審會審核,其中10家被否決,否決率6.2%;去年四季度,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前3個月,107家企業上發審會審核,被否決的有8家,否決率7.5%;今年以來截至5月3日,175家企業上發審會審核,被否決的達19家,否決率達到10.9%,遠超IPO常態化以前的否決率。

  與此同時,監管層針對IPO企業的現場檢查也不斷升級。2016年四季度,證監會對12家企業開展了現場檢查,其中6家是審核中發現存在重大疑點的企業。截至今年3月份,現場檢查圈定了34家首發企業,日常審核發現重大疑點的企業有11家。

  來自監管層的消息稱,去年四季度首次開展的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今年仍將繼續,督促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品質,督促仲介機構勤勉盡責。對IPO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相關線索將會被移送證監會稽查部門處理。(經濟日報記者 溫濟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