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將再添4座郊野公園 鄉村發展迎契機

2017-05-12 08:28:0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今年申城將再添4座郊野公園 鄉村發展迎契機

  圖片默認標題

  就城鎮化率已經超過90%的現代化大都市而言,上海的“城鄉發展一體化”之路離不開鄉村的發展。如何充分發揮鄉村在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價值也將成為上海邁向卓越,賦予城市溫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上海郊野公園將再開4座,為鄉村發展迎來新的契機。

  上海作為一個全球城市,在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鄉居生活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要保留原真的自然主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涌現出各種新市鎮、新城區。這也不禁讓人思考,難道這就是發展的唯一的方式?傳統文化會不會遇到斷層?

  昨日,在廊下郊野公園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沙龍。現場,諸多專家學者、規劃從業者、政府官員圍繞新時代的鄉村價值如何發掘、鄉村低效存量建築如何利用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會者表示,郊野公園的實施正是保留了鄉村原真的自然主義。

  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邵明介紹,從2000年以後的城市分佈來看,隨著市區人口的遷移以及外來人口的涌入,可以看到郊區人口明顯劇增,“但從我們去年的調研結果來看,很多人都在思考究竟該如何建構未來的海派鄉居呢?”

  陸邵明認為,首先鄉居要從風貌上來看,“鄉居要追求原真的自然主義,鄉村就是鄉村,我們建築要有海派包容的特徵,可以嫁接其他文化,感受鄉野獨特的風格。”另外,在設施方面,還要引入現代的社區設施。“大到基礎醫療、教育和交通配套,細到洗澡、咖啡、無線覆蓋,只有在有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後,才可以吸引人們過來。”

  郊野公園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公園,郊野公園不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産、林水涵養功能,不改變原有自然生態格局和景觀風貌,而是通過拆除區域內污染企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梳理、恢復自然生態功能,提升農耕文化和歷史風貌,補充必要的休閒遊憩服務設施,滿足市民體驗鄉村風貌和鄉村生活的需要。

  譬如,廊下郊野公園充分挖掘當地獨特資源,在萬畝糧田大地景觀充分發掘農地複合價值,楓葉島紅楓觀賞深受市民追捧,山塘老街、山塘民俗苑已成為廊下鎮的又一張閃亮名片,成為了學生的文藝實踐基地,廊下土布服飾設計大賽挖掘了土布民俗文化,增加遊客體驗。郊野公園的實施將推動了鄉村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的結合,推動了鄉村文化復興,推動了城鄉雙向流動新型城鎮化,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兩元共生。

  未來鄉村生活要宜居宜業

  陸邵明介紹,從市民的體驗角度説,鄉村生活的核心是“閒居”,這裡的生活既不可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也不可能是充滿壓力的都市快節奏生活。“未來的海派鄉居可以“容納”你的壓力,讓你能回歸到鄉野,體面的生活。”

  陸邵明認為産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旅遊、民宿都只是暫時的,只有産業才能把人留下來。”要從田園綜合體上去考慮,結合這裡的特産、休閒、娛樂把鄉村帶動起來。“通過養馬、種植這樣的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把更多的80後、90後帶到鄉野,這樣即宜居又宜業,這樣才能給鄉居注入更多的活力。”

  如今,上海推進的“土地整治+”戰略,通過推進土地整治與藝術、體育、農業眾籌、自然教育等跨界融合,同樣在郊野地區培育了新的業態,促進農民增收。以體育為例,在金山廊下,每年舉辦的田園半程馬拉松比賽逐漸打響了知名度,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多個國家的數千名選手參賽。賽道沿途多處,還設置了打蓮湘、腰鼓等當地特色的表演,這讓人們在跑步途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別樣的鄉村魅力。

  更新不應一味地效倣城市

  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顧守柏在沙龍中特別談到,過去,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城鎮化路子都是往都市化的方向發展,“建設新社區、或者新都市,難道就是建設鄉村唯一的方式嗎?”

  鄉村要更新,關鍵是納什麼新呢?是單純的趕農民“上高樓”?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説,鄉村的更新如果是把鄉村變成像城市那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像經濟是轉型不是轉行。搞服裝廠突然去搞房地産,那很有可能就會倒閉,鄉村更新需要的是接納城市新鮮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效倣。”

  以廊下為例,它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打造田園小鎮。在廊下,東邊是諸如食品加工的産業園區、中間是村鎮,西邊是郊野公園。“比如説我們草莓基地,原來的觀念是生産草莓,把草莓賣到城市裏。現在借鑒了城市的先進理念後,轉型變成了1、2、3産融合,讓市民們來採摘草莓,做草莓蛋糕和開展農間的繪畫沙龍。讓原本100畝地的價值變成300畝,升值很多。”

  全市規劃21座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是上海建設用地減量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上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項目。2012年,上海啟動郊野公園規劃選址工作,在全市規劃了21座郊野公園,並先期確定了7個各有特色的試點。

  和普通城市公園不同,郊野公園由上海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以建設用地減量化為抓手,統籌和整合涉農政策和資金建設而成。這類公園具有一定規模、擁有良好的田園風光、提供都市休閒遊憩空間。

  2015年10月,金山廊下郊野公園率先開園。廊下郊野公園一開園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爭相嘗鮮。據廊下郊野公園運營辦公室統計,開園第一個月5個雙休日合計進出車輛15116輛次,遊客64842人次。2016年,長興島、青西兩個郊野公園陸續開園。

  昨日,記者從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獲悉,2017年,位於嘉北、浦江、松南和廣富林地區的剩餘4個試點郊野公園將陸續開園。

  截至2015年底,上海土地整治建設生態開放空間193平方公里,大大優化了上海市域生態空間佈局。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郊野公園通過田間基礎設施延伸和配套,多數建成了優質耕地和基本農田,擴容了鄉村綠色空間。同時,通過疏浚河道和建設林網、岸坡防護綠化等改善區域田間小氣候,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