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更多文物活起來——一流博物館引領文創大潮流
新華社上海5月18日電(記者翟翔 劉暢 楊金志)今年5月,就讀于重慶大學的雷詩藝來故宮遊玩,特意在文創商店購買了兩枚書籤贈送友人。“感覺可以把故宮的一部分帶回去。”離開故宮前,來自湖南的劉釗購買了“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文化衫。“這件衣服會讓我想起故宮之旅。等以後有了家庭,我會帶家人來這重遊,購置一套全家福。”
近年來,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歡迎,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中國一流博物館則引領了這股潮流。文創産品架起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新橋梁,縮短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距離,也使博物館顯得更加親切、親民。
故宮:坐擁海量文物,創意泉涌而出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起步于2007年,當時是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10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團隊研發出了一系列富含故宮文化元素、符合時代審美趣味、貼近觀眾需求的文創産品。
堪稱海量的珍貴文物,是故宮文創産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截至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已研發出故宮印記鮮明的文化創意産品9600余種。這些散發著故宮氣質的産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故宮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悄然傳遞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讓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發揮其文化價值是博物館的追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説。
“以往故宮文化産品注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但是缺少趣味性、實用性、互動性,與大量社會民眾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人的購買訴求存在較大距離。”單霽翔説,“我們要在觀眾期望與文化創意産品升級互動中,使人們真實感受故宮博物院所傳遞的文化內涵。”
當前,故宮文創産品正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走向世界。今年1月2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文具及辦公用品博覽會上,故宮共有膠帶紙、手賬本在內的200多種文創産品參展,其新穎別致的設計令西方同行震撼,吸引了許多文具商尋求合作。“中國是創意設計大國,向全球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是我們的職責與努力方向。”故宮博物院經營管理處處長楊曉波説。
國博:讓新石器玉龍“醒來”
作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和“國家的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改擴建工程竣工之際開啟了文創工作。5年來,國內市場具有國博元素的文創産品銷售額累計實現23億元。
新石器時期的玉龍化身為寓意祥和的銀質吊墜,西周青銅駒尊、西漢嵌貝鹿形銅鎮、唐黑釉三彩馬化身為形象可愛的卡通冰箱貼,清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則化身為精緻可人的膠帶紙。國博迄今已開發出3000餘款製作精良,將館藏文物元素揮灑到極致的文創産品。
“國博有著豐富館藏資源,要發揮好在國內文博界的標杆作用,讓更多文物活起來。”國博經營與開發部副主任蔣名未告訴記者,“將文物的精髓通過文創品表現出來,也是中國軟實力的展現。”
目前,國博攜手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和阿裡巴巴集團共同打造“文創中國”品牌概念,正在構建一個涵蓋設計、生産、運營、全球銷售的平臺。“我們致力於讓中華文明傳播到千家萬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也能通過産品增強對中國的理解。”蔣名未説。
上博:“宋徽宗”的帆布包火了
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柳鴉蘆雁圖》是宋徽宗趙佶為數不多的傳世畫作。上博提取圖卷上趙佶“天下一人”的押書,製作了簡約時尚的帆布包。
“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竣工,紀念品商店也隨即營業。那時上博便有‘將博物館帶回家’的初步構想。”上博藝術品公司總經理胡緒雯告訴記者。
起初,上海博物館的紀念品主要針對外國消費群體,主打文物仿製品。最近10年來,上博已經成功實現轉型,産品消費群體以國內消費者為主,數量達到近萬種。
“這些文創産品使百姓有機會將博物館帶回家,讓家庭成為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的每個角落。”新疆來滬進修的劉東露説。
“近年,國家對文創事業提供專項資金等多方位支持。這是對我們文創人多年堅持的一種肯定。”胡緒雯説。
胡緒雯本人在國畫上深有造詣。專業人做專業的事,這是胡緒雯對於文創事業的態度。“文創人才培養非常關鍵,後輩的潛力無限。”胡緒雯説,除了經營上博文創産業,她還時常在全國博物館文創系統內講課。
博物館文化創意産業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單霽翔等專家表示,近年來,《博物館條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相繼推出,文化創造、文化創新、文化創意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産品研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