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新能源銷量分化明顯 銷量下滑七成

2017-05-22 08:43:30|來源:東方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經歷一季度的低谷後,4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小幅回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7.9%,但受一季度銷量下滑影響,前4個月累計銷量微跌0.2%。

 

  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來説,今年的發展速度應該至少保持30%,甚至50%的增長,按照原來的預期,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産銷會超去年,達到70萬到80萬輛的可能性較大。”

 

  從企業層面來看,雖然新能源汽車4月銷量回升,但發展前景依然充滿變數。目前來看,乘用車市場實現穩步回升。但是,在商用車方面,今年開始執行的非個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必須達到行駛3萬公里才能領取補貼的要求,由於里程數要求高,新能源商用車發展面臨壓力,有企業甚至反映已停售、停産部分新能源物流車。

 

  對此,在2017中國汽車論壇上,葉盛基表示,有關專業、企業家都在積極呼籲,希望對“3萬公里”政策進行探討。希望政府部門或做一些政策調整,保證生産的新能源汽車能很好地使用和推進。

  

  北京成乘用車“主戰場”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4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45.2%至3萬輛,前4個月累計銷量達8萬輛,同比增長35.5%。

  

  在經歷1月的斷崖式下跌後,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的相繼發佈,2月以來,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逐步回升,1~4月的銷量分別為0.5萬輛、1.7萬輛、2.8萬輛和3萬輛。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已發佈4批,共有105家企業的1473款車型入圍。

  

  就區域分佈來看,銷量貢獻最多的是北京地區。乘聯會援引保監會的交強險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區新能源乘用車銷售7851輛,而北京今年的新能源汽車私人用戶指標為5.1萬個,這就意味著,還有至少4萬多個指標沒有轉化為實際購買。

  

  在此背景下,北京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戰爭”開始打響。

  圖片默認標題

  

  北汽集團新能源業務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多數消費者拿到指標後並不會馬上購車,可能會持續觀望,等待續航里程更長的新車上市,或等待充電樁的安裝審批等,因此企業銷售層面還要繼續努力促進購買轉化。

  

  商用車前4月下滑超七成

  

  在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迅速恢復增長的同時,新能源商用車的表現依然差強人意。

  

  中汽協的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同比下滑64.2%至3883輛;前4個月銷量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達到71.6%,銷售8588輛。

  

  目前,影響新能源商用車銷量的主要還是政策,其中累計達到3萬公里行駛里程才能領取補貼的要求所産生的影響最大。

  

  由於受到去年部分客車企業騙補事件影響,2016年12月29日,工信部發佈了《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並要求,“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

  

  一名新能源企業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受此政策影響,其所在公司的新能源物流車已停産,通常情況為物流車約兩三年才能行駛3萬公里,雖然政策是按照銷售年份的補貼金額進行補貼,但兩三年間可能發生的變數較多,例如售出車輛如被多次轉手,就很難對里程數進行監測和追蹤。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即使是出售給企業自用的新能源客車或物流車,由於所有人為企業屬於非私人用戶,因此也需要遵循“3萬公里”政策的要求,而通常企業自用車要達到3萬公里里程也需要較長時間。

  

  葉盛基向記者表示,“3萬公里”政策對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確實有影響,如果車積壓得太多,生産企業的成本壓力會增大。政策的初衷是避免企業“做手腳”,這是有意義的,但在實際操作上該不該搞“一刀切”,還需要探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