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上海的鋼琴故事

2017-05-23 09:54:1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始終要銘記的是,彈奏音樂不僅是為了一張證書,更是為了一生的陶冶與陪伴

  圖片默認標題

  在音樂氛圍濃厚的上海,“樂器之王”鋼琴素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既有一代代大師從這裡啟航,演繹華美的音樂篇章,又有尋常人家沉浸于音樂的魅力,在弄堂、街道奏響悠悠琴聲。

  這個時代有著怎樣的鋼琴故事?音樂與城市融合,能夠譜寫出怎樣的旋律?今年恰逢上海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成立30週年,不妨跟著他們一同回味往事。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首個鋼琴考級誕生於此

  説到鋼琴考級,人們也許馬上會想到那一個個奮戰在琴凳前的小琴童們的身影。多年來,每年上海報名鋼琴考級的人數始終在各個樂器考級中“領跑”,並曾一度飆升到23000多人。

  隨著熱度一同升起的還有一些質疑,有人抨擊鋼琴考級制度過於功利,扼殺了琴童的原創能力。那麼,參加鋼琴考級是否必要呢?

  其實,1988年上海鋼琴界的元老們組織起全國首個社會鋼琴考級的初衷是為了規範社會鋼琴教育,通過考級的方式讓音樂以教育的方式“飛進千萬家”,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市民的音樂修養。當時,這一舉措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影響,許多地方都沿用上海的方式,甚至邀請專家到當地進行考級評審。

  發展到今日,形式還是那個形式,人們的態度卻變了。在上海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哲看來,考級並不單純是測試考生學琴的成果,同時也是對現今業餘鋼琴教育水準的檢驗和校正。始終要銘記的是,彈奏音樂不僅是為了一張證書,更是為了一生的陶冶與陪伴。

  如今活躍在世界各地的青年鋼琴家有不少都曾參加過上海的鋼琴考級,其中也有19歲就奪得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並成為首位摘取該獎項桂冠的中國鋼琴家張昊辰。3歲就與鋼琴結緣的他,在5歲時就登上了上海音樂廳的舞臺,舉辦了70分鐘長的音樂獨奏會。那一年,張昊辰參加了鋼琴6級的考試,儘管手指還有些立不起來,但評委們已經從這個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潛力,由於當時他年紀尚小,彈奏時夠不著鋼琴踏板,他的老師吳子傑便特意幫他出主意“另辟蹊徑”,用手指連奏的方法獲得如鋼琴踏板般的效果。

  在上海的鋼琴考級中,關注鋼琴“神童”只是一部分,事實上,對於那些懷著樸素的音樂熱情的老人,評委們同樣盡心為他們考慮。多年前,評委們發現有不少老人在參加考級時非常緊張,以至於剛彈幾下就要回頭和評委商量“再來一次”,或是小聲嘟噥著“這個琴和我家裏的不一樣,所以才不適應”等等。

  對於老人們的委屈,時任鋼琴專業委員會主任丁志英相當理解。她表示,老人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不能辜負他們平時的練習和對音樂一貫的熱情。於是,她和當時的陳慶峰秘書長便想出了以音樂交流會替代考級的辦法,專門聯繫了一家養老院,在那裏組織了盛大的鋼琴音樂會,讓老人們彈得安心、舒心。環境一變,老人們的發揮立刻不一樣了,在評委們的專業點評下,他們爭相表演,一掃之前的緊張情緒。

  九旬老人學琴為之妻

  身處互聯網+的時代,社交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有“分量”,上海鋼琴專業委員會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時代的特點和需要舉辦了全球第一個網絡鋼琴比賽——“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全球華人網絡(微博微信)鋼琴大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颳起了一陣鋼琴“網絡旋風”。

  這種以微博、微信平臺為載體進行初賽和復賽評選,並突破傳統比賽地域局限性的方式得到了全球華人的熱捧,每年都有上萬名來自中國港臺地區、美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鋼琴愛好者參賽。所有人均可通過網絡及微博平臺來欣賞選手們高水準的競技,為選手們加油,對他們進行評論和投票,並表達自己對藝術的觀點。

  2014年的比賽中,一位93歲的最高齡選手的參賽視頻在網上熱傳。平心而論,這位老人選擇的曲目難度不大,但他以九旬高齡參賽的勇氣,卻讓很多網友為之點讚,讓人不禁感慨“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多麼美好動人”。

  這位老人便是《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的作者饒平如。妻子毛美棠去世後,饒平如在4年裏畫了18本畫冊,將夫妻倆相濡以沫的一生展現在300多幅畫裏。90歲的時候,饒平如買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的《老年鋼琴課》,開始自學彈鋼琴。花了3年的時間,他熟練掌握了妻子最喜歡的電影《魂斷藍橋》裏的主題曲《友誼天長地久》,將對逝去老伴的思念寄託在旋律之中。在那一年的閉幕頒獎典禮上,饒平如來到了現場,親自講述了他的故事。當他與最小的3歲參賽選手同臺的時候,觀眾們切實感受到了音樂是沒有代溝、跨越年齡的。

  音樂氛圍的塑造離不開大師的熏陶

  音樂之都總是少不了大師的身影。對上海來説,塑造符合國際大都市形象的音樂氛圍也離不開國際頂級大師的熏陶。2011年起,由上海音協主辦、上海音協鋼琴專業委員會承辦的“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正式登陸。

  “大師周”的第一年就高朋滿座,邀請了當時已經92歲高齡的美國鋼琴家阿貝·西蒙,這是至今應邀來中國演出的年齡最大的國際大師,被譽為目前世界上僅存的“20世紀黃金年代”的鋼琴大師。這位身高只有1.6米的“音樂巨人”,以他的專注和高超的琴藝贏得了國內樂迷的尊重。據了解,因為簽證問題,當時組委會一度以為阿貝·西蒙不能成行,沒想到這位老人來滬的決心非常堅定。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在起飛前幾日順利拿到了簽證,可謂“有驚無險”。

  西蒙先生演出時有個特別的習慣,他在演出前不喜歡在後臺等待,必須在即將開演前才踏進音樂廳脫下外套直接上臺演奏。為了符合大師的習慣,而又不因為堵車而耽誤演出,鋼琴專業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就提前開車將他送到音樂廳附近,然後載著他不停地在音樂廳週邊兜圈子,直到開演一分鐘前把西蒙先生送到。

  有人説,上海不僅給年輕的藝術家提供舞臺,還能吸引享譽國際的高齡音樂家。聆聽這些老人在舞臺上專心演奏那些伴隨他們一生的樂曲,獲得的是心靈上的震動。

  此後,每年的“大師周”都會邀請各國的鋼琴家來到上海,這些鋼琴家中有德高望重的國際大師,也有就讀于柯蒂斯音樂學院、茱莉亞音樂學院等頂級音樂學府的青年才俊,這些年輕的鋼琴人才不遠萬里來到上海“大師周”跟隨自己崇拜的國際大師學習。“大師周”成為一個立足上海,集聚全球鋼琴人才的國際平臺,排得滿滿的音樂會、大師課和學術講座為全世界的專業音樂人才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音樂“養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約四到五千萬人的鋼琴學習群體。在音樂文化事業發達的上海,未來的鋼琴故事一定會越來越精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