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快遞”揭開海淘黑色産業鏈

2017-05-26 07:56:06|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假快遞”揭開海淘黑色産業鏈

      專家認為治理物流信息造假,立法要明確,監管要到位,行業自律也不可少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中國網事”記者王炳坤、何欣榮)你腳上的“海淘正品”運動鞋可能來自於國內某個小作坊!近日,網絡視頻曝光福建莆田商戶將假貨偽裝成海淘正品出售,讓網友憤怒不已。在這一造假鏈條中,部分快遞從業者參與其中,尤為引人關注。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在電子商務的推動下高速增長,此次造假事件無疑為行業健康發展敲響警鐘。作為電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快遞在寄送貨品的主業之外,如何防止從業者借虛假信息獲利,成為“互聯網+”商業環境下留給行業的新課題。

      涉嫌協助造假,快遞業激起聲討一片

  近日,有網絡視頻曝光國內電商網站上大量的所謂“境外購”“海外購”存在貓膩,産品多是國內的山寨貨。在超額利潤的誘惑下,一些快遞公司的代收點公然提供“異地上線”服務,幫國內廠商虛構香港、美國等地的發貨信息,掩蓋真實發貨地點。

  在網絡視頻中,為打消海淘者的疑慮,協助造假的快遞從業者甚至憑空造出海外貨物物流查詢網站,支持消費者隨時查看其實並不存在的“實時海外運輸更新信息”,整個造假流程可謂是環環相扣,天衣無縫。

  事件發生後,順豐、圓通都出面對協同造假質疑進行回應。其中順豐相關負責人表示,視頻拍攝場所非順豐營業網點,視頻中所提及的海外網站係黃牛自建,並非順豐內部存在協助串聯路由。

  圓通公司負責人表示,對個別加盟商的違法違規行為感到憤慨,也對受蒙蔽的消費者致歉,將積極配合執法部門聯合打擊,從源頭上斬斷假直郵鏈條。

  儘管如此,造假事件還是激起軒然大波。除了譴責海淘平臺的“黑商戶”無良之外,網上對知名快遞公司涉嫌協助造假也是聲討一片。不少網民認為,快遞偽造發貨地址不僅僅是道德問題,而是售假行為的“共犯”,應該受到嚴懲。

      電商包裹佔比70%以上,快遞成為電商現實“入口”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快遞業主要負責寄送貨品,把東西保質保量地送到,就算完成了任務。然而進入電子商務時代,物流信息往往扮演重要“角色”,這讓消費者對快遞業提出了新要求。

  “網絡虛擬交易中,買賣雙方不能直接見面,往往通過交易信息來評判對方的信用。”瀋陽城市學院互聯網應用學院院長李剛説,此前,網店的信用評級系統受到信息“黑市”、網上“刷單”等干擾,讓消費者無法評判。“快遞業偽造發貨地址和‘異地上線’服務的出現,無異於將信息造假從線上拓展了線下,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新的損害。”

  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的快遞業務突破300億件大關。其中,電商包裹的佔比達到70%以上。此次海淘造假醜聞中,快遞虛構信息無疑為假貨打開了方便之門。比如在莆田部分電商城的快遞發貨區,以及市場周邊的沿街店舖,隨處都能看見這樣的異地上線業務。通過快遞信息的造假,造假者也搭上了經營“順風車”。

  大連海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時建人表示,隨著電子商務從行銷手段逐漸變成一種市場模式,快遞行業很大程度就是商品市場的現實入口,快遞信息也由此成為相關部門分析行業走勢、消費者鑒別商家真偽的依據之一。“因此,確保快遞信息的真實、準確、安全,對電商健康發展不可或缺。”

      紮緊誠信“籬笆”,抑制違規衝動

  虛構交易記錄、偽造購物好評,甚至炮製異地發貨的物流清單,類似“電子行銷數據造假”,被業內人士稱為“網絡交易之癌”,從根本上破壞了網絡經濟的秩序。專家認為,唯有通過紮緊行業誠信的“籬笆”,方能抑制“癌細胞”擴散。具體到快遞行業,可以從完善立法、改善行業管理、規範行業發展等多角度努力。

  怎樣治理物流信息造假?首先,立法要進一步明確。“去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就明確提出,禁止實施刷單、刪差評等發佈不實信用評價信息的行為,違者最高可罰款50萬元。”遼寧安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宗勝説,鋻於物流信息對網絡交易的重要性,偽造發貨地址等行為也應納入到管控範圍,倒逼快遞業注重誠信建設。

  其次,政府監管要到位。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説,這幾年無論是電商平臺售假,還是跨境電商與物流業聯合做虛假信息售假,都表明瞭相關部門的電商管理手段相對滯後。“在‘互聯網+’商業環境下,傳統分段式的商品供應鏈被打通,但工商、質監、海關、交通等部門依然各管一段,因此管理時往往會‘按下葫蘆浮起瓢’。”他説,這需要相關部門互通信息,聯手治理。

  再次,加強行業自律也必不可少。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其實快遞行業這些年也在積極打擊各種造假和不誠信行為,典型者如“三通一達”和蜂網投資一起建設的快遞業徵信管理系統。快遞員監守自盜、洩露和販賣客戶信息,以及寄件客戶故意寄遞危險品,惡意欠費等行為,都會被納入徵信系統,嚴重的將進入“黑名單”。

  “現在這個徵信系統已經納入了約3萬人的信用信息,隨著規模擴大、措施做實,我們希望它與法律法規、政府監管一起,構成快遞業管理的第二隻‘手’。”徐勇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