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臨江綠色串起45公里濱江岸線

2017-05-26 07:37:3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浦東臨江將建24座燈塔 綠色串起45公里濱江岸線

  作為上海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載體,自2002年起,上海啟動了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作,經過15年的開發建設,兩岸公共空間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中斷點較多、公交不便、配套不足等。5月23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陸月星做客“中國上海”門戶網站在線訪談,就市民關心的黃浦江兩岸綠道、綠化建設、世博文化精神傳承等問題在線交流。

  45公里岸線:世界級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

  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造福於民”宗旨,通過動遷企業、新建綠地、新增親水岸線等措施,全力推動還江於民。2014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逐步將工作重心從地區功能開發和産業轉型聚焦到公共空間建設上,並印發了《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2017年)》,力爭通過3年時間,集中建設一批高品質公共空間,將黃浦江兩岸地區打造成世界級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

  陸月星表示,2017年底,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將實現貫通開放,而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建設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公共空間方面。實現從徐浦大橋至楊浦大橋濱江空間基本貫通,形成較為完整的濱江公共空間體系,創造舒適宜人、彰顯文化、注重生態的高品質空間環境。二是服務設施方面。高標準進行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景觀設施、市政設施建設,增加設施數量,豐富設施種類,形成類型豐富、服務均衡、保障有力的設施體系。三是交通系統方面。形成“層次清晰、功能互補、集約低碳、暢達便捷”的一體化濱江交通系統,加強多種交通方式的網絡聯動,加強水陸一體化交通建設,提升交通服務水準。

  濱江綠地:立體綠化構建“一帶、多點、多楔”空間結構

  未來,濱江綠地開放空間將呈現“一帶、多點、多楔”的特點,並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喬木種植,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懸挂綠化等各類立體綠化形式將有效提高三維綠量。

  所謂“一帶、多點、多楔”,陸月星解釋説,“一帶”即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的濱江綠化帶,“多點”指濱江綠帶局部的重要綠化、廣場節點,“多楔”指連接濱江與腹地的楔狀綠地,形成多條由濱江向腹地滲透的楔形綠化空間。

  對於沒有條件建設成片綠地和廣場的區段,陸月星表明,將設置上跨觀景平臺,架設水上棧道,局部開闢通道或架設橋梁。而公共綠地建設要以生態和使用需求為導向,建設滿足市民健身休閒、觀光旅遊等需求的多樣綠化形式。

  屆時,濱江綠帶內的公共綠地綠化種植面積將佔公共綠地總用地面積的65%以上,而喬木覆蓋面積則不小于公共綠地總用地面積的75%。此外,為豐富整體綠化季相特徵,花灌木和色葉樹種種植比例將大於等於30%,古樹名木與胸徑25cm以上的樹木則會原地保留、保護。

  黃浦江綠道串起全市綠色線性空間

  “綠道”是串聯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公共綠地的綠色線性空間,具有生態保護、健康休閒和資源利用等功能。根據綠化市容十三五規劃,至2020年上海將建成1000公里綠道。

  2015,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啟動《上海綠道專項規劃》編制,形成“三環一帶、三縱三橫”的市級綠道規劃。2016年上海各區結合沿江沿河開發建設、生態廊道、郊野公園等綠地新建改建等,已建成綠道223公里,實現生態空間和公共開放空間的有機串聯,為市民提供了優質舒適的遊憩健身場所。今年,綠道作為市政府實施項目,將在全市範圍實施213公里。

  陸月星透露説,今年重點推進的是黃浦江沿線、外環等市級綠道的實施。在全市“三環一帶、三縱三橫”的市級綠道佈局體系中,黃浦江綠道作為市級1號綠道,位置非常重要。沿線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正緊鑼密鼓地推進“慢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的三道貫通,在貫通方案中最大化的增加綠量,提高喬木覆蓋率,保證綠廊系統的完整性,實現黃浦江綠道的系統性和連通性。

  全球徵集的黃浦江兩岸夜景規劃長啥樣?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起,到黃浦江看燈光夜景已經成了上海特色旅遊項目,但在黃浦江景觀照明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比如發展不快,夜景區域核心區域短;規劃缺少統籌,景觀碎片化、連貫性不足、部分區域不協調等。

  陸月星介紹説,按照浦江夜景總體規劃,黃浦江45公里涉及景觀照明提升、完善、新建項目將集中時間實施,力爭在2019年,也就是建國70週年浦江夜景提升發展有明顯成效,到2021年,也就是建黨100週年的時候,黃浦江兩岸45公里夜景規模框架基本形成,重要節點夜景基本建成,廣大市民和海內外遊客對黃浦江夜景魅力有全新的感受。

  據悉,此次黃埔看兩岸45公里夜景規劃設計方案採取了向全球公開徵集的方式,截至目前,全球61家設計機構應徵,5家設計機構入圍擔綱規劃設計,最後再集5家設計機構方案之優整合成了浦江兩岸景觀照明總體規劃。規劃明確了不同區段亮度、色溫、動態及彩光控制要求,對重要區段提出具體深化設計的控制要求。

  在黃浦江綠道規劃建設過程中,浦東新區應跑者和市民需求——提供“1公里漫步跑步騎行里程”記錄點,擬建設作為未來浦江東岸核心景觀標誌的燈塔。陸月星表示,現已啟動24座燈塔具體選址、尺度、材質、形態、功能和智慧設施結合等方面的研究,其形態和功能將採用了統一的“三段式”,頂段為燈箱段,體現城市性,即設置景觀射燈,濱江燈光秀、新年迎新倒計時景點;中段為特色段,主要體現地域性,設置里程標識和LED顯示屏,重要信息發佈;底段為服務段,體現功能性,響應跑者與市民需求提供夜間泛光照明,感受城市安全。此外,還將提供本土故事、旅遊信息、周邊設施等各類信息,自動售賣機、飲水的設置將形成一座座休憩驛站。

  8個延中綠地大的世博文化公園如何建?市民智囊團想出金點子

  世博文化公園將於今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開工建設,在徵集全球方案的同時,世博金點子方案得到了市民的熱情關注和積極參與。截至5月19日,共收到1392份金點子方案,來自微信平臺1277份、電子郵件62份、信函49份、短信1份、電話3份。

  不少市民提出在公園內堆山造景,以彌補上海沒有山的遺憾;也有市民提出“水”在公園內的利用、營造,有建議引入黃浦江之水,盤活拓展公園水系,結合黃浦江開展水上休閒運動項目等;還有市民提出濕地環保的概念,建議公園內開闢一處生態保育區,模擬本土生態自然環境,引入本土生物,恢復城市生態系統。

  陸月星對此表示,建設2平方公里的開放式大綠地,一座真正的生態大公園、文化大公園、市民大公園,對上海這座城市、對生活在上海的市民來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是一件特別讓人振奮的事情。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園林綠化事業的工作者,對於世博文化公園這樣的“大手筆”感到興奮,充滿期待。

  其意義不言而喻,陸月星説,世博文化公園建設是上海城市建設史上一個重大的標誌性事件,是上海公園建設史上一個重大的機遇和空間,也充分體現了傳承世博文化、發展世博理念的歷史擔當,體現了“綠色、整潔、有序、宜居”的城市發展願景。同時,也為完善上海公園建設體系提供了機遇和空間,它將成為上海公園建設史上新的里程碑,必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世博文化公園和其他城市公園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嗎?陸月星認為,世博文化公園建設區位好、建設尺度大、建設方案優。世博文化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黃浦江核心濱江區和世博地區,屬城市總體規劃的中央活動區,區位優勢明顯。規劃面積近2平方公里,超過8個延中綠地、2.5個上海植物園,是中心城區最大的公園綠地,其影響力不亞於紐約中央公園。另外,世博文化公園秉持綠化行業“開門辦公園”理念,採取同步徵集國際專業方案與市民建議的方式,廣泛吸納借鑒國際國內先進設計理念,匯集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結合市民群眾切身需求,力求成為延續世博記憶的重要承載區、彰顯文化內涵的集中體驗區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的生態實踐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