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開發著重留住時代記憶

2017-05-17 09:18:47|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黃浦江畔,上海船廠碼頭的鑽焊平臺被改造成親水的露天表演廣場。楊樹浦水廠外,一座臨水望江、似舟似橋的景觀棧道淩于水上。家住楊樹浦路的老居民驚喜地發現,家門前多了8條由北向南走到濱江的道路。

  再過一個月,楊浦濱江南段位於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里岸線上一個個重要節點將陸續打通。濱江貫通的背後,不僅有大體量的建設工程,還有精細化的調研項目,細到每幢廠房、每根拴船樁、每棵古樹,這背後都有故事。

  正在醞釀建上海工業博物館

  楊浦區濱江公司委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常青教授帶領團隊對楊樹浦工業帶進行調研,走訪每一幢廠房,對建築物的年代、用料、功能、層數等物理品質和風貌品質進行評估,通過全方位調查梳理出這一帶有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和綠化,在現有文保單位基礎上列出一張“附加保護清單”。

  位於上海船廠一幢不起眼的四層抹灰廠房建築,調研團隊調查發現是建於1920年的東方紗廠倉庫,當時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內部為早期的鋼筋混凝土無梁樓蓋結構體系,是濱江帶現存建築中最早的無梁樓蓋倉庫,代表當時的技術發展水準。調研團隊建議對其整體保留再利用,並向上海市文物局推薦為文物保護單位或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建於1927年的毛麻倉庫、1913年的明華糖廠、1927年的永安機房……就連第一毛條廠和上海船廠周邊的幾棵古樹,其歷史價值都被一一挖掘,列入保護清單。

  “我們的目標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構築物和綠化,對濱江進行全方位調查梳理,豐富工業建築遺産清單,解決濱江規劃中的建築、道路和環境問題,提出工業遺産再利用的功能定位和業態分佈構想。”參與調研的專家表示。

  對於老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楊浦濱江舊工業建築群雖然老舊衰敗,但許多具有工業遺産價值的東西都還在,我們要做的不是復原或再現,而是整飭和適應性再生,植入合適的功能或業態。據悉,目前在醞釀中的上海工業博物館,就考慮在楊浦濱江的工業建築群中選址。

  一期保留300米斑駁防汛墻

  站在楊浦濱江示範段的起點,一側是建成于1883年、目前尚在運行的楊樹浦水廠,另一側是平地而起的“漁人碼頭”玻璃幕墻辦公樓,新與舊在這裡並存。

  “每次來到現場,寬闊的碼頭上工業時代留下的遺跡、被陽光曬得熾熱的粗骨料地坪、黃浦江水拍打堤岸的聲音和江面上船隻低沉的鳴笛,總會讓我聯想到工業時代繁忙的景象。”這一切讓濱江公司的規劃師徐進著迷。“我們規劃設計所要做的就是從理解和尊重場地歷史的角度出發,體現其歷史神韻,讓濱江碼頭文化的活力重現。”

  由於設計和施工幾乎同時展開,保存場地上的每一處特徵物就面臨時間壓力,有些特徵物幾乎是在衝擊鑽拆除的前一刻被搶救下來的。“防汛墻是濱江改造的重要環節。在我們看來,防汛墻是原有場地遺存的重要特徵物,一期示範段保留了近300米防汛墻,斑駁的墻面提示著往昔工業碼頭的記憶。”參與楊浦濱江設計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章明説。和防汛墻一同被保留下來的還有大小不一的鋼質拴船樁和混凝土係纜樁。

  據濱江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在船廠地塊修複路面時,施工人員挖掘出一個古老的地下建築坑槽。設計團隊馬上叫停施工,並組織相關人員和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發現該坑槽是原上海瑞鎔船廠最早的老船排。設計人員和相關文物保護單位馬上對改造方案進行調整,這個記錄著時代記憶的古老船排才得以保存。

  “人們不理解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保留這些陳舊的工業遺存。”章明指出,工業遺存是場地中對時間最真實生動的映射,歷史不再以紀念碑式的凝固狀態呈現,而是作為一個連續且不斷疊加的過程。

  三道天際線靠近居民心理

  “2015年夏天,我們頂著烈日在黃浦江邊行走,隨處可見廠區高聳的圍墻、生銹的金屬大門及‘閒人莫入’的標牌。”在章明的記憶中,初見這片土地時,空虛凋敝的疲態與往昔不容窺探的禁地感並存。

  屬於大工業時代的楊浦濱江楊樹浦路以南,密集排布著幾十家工廠,形成寬窄不一的條帶狀獨立用地,如同一道隔離墻,將城市生活阻擋在黃浦江半公里外,形成臨江不見江的狀態。如今,從楊浦腹地到濱江地帶,混雜著工廠、里弄、老公房、已改造成為創意産業園的廠區和近年新建的高層辦公樓和住宅,城市生活空間已開始見縫插針地向江邊滲透。

  隨著濱江貫通,楊浦將從岸線向城市方向由低至高打造三道天際輪廓線:第一道是濱江沿線公共空間,由慢行、騎行、漫步“三條交織活力帶”和“原生景觀體驗帶”組成;中間一道由各廠房建築構成的一段岸線、一段工業景觀的“工業遺存博覽帶”;再往後是由高層塔樓建築構成的“未來開發帶”。到6月底,楊浦濱江通達性將進一步加強,市民可通過秦皇島路、上海船廠臨時景觀便道、懷德路、丹東路、蘭州路、德紗路、寬甸路和寧國南路等8條由北向南的道路從楊樹浦路走到濱江岸線。

  “好的建築設計一定是與大地融為一體的,只有當這些融入環境的建築為城市居住者所認可和喜愛,變成心理上的城市意象,城市的天際線就如同人的心理地平線一般了。”常青指出,楊浦濱江由岸線向城市方向的三道天際線能最大限度靠近人的心理地平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