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鎮是可“閱讀”的

2017-06-01 10:31:0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文化古鎮是可“閱讀”的 本市尋秘最美小鎮今啟動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召稼樓 圖IC

       在上海美麗的市郊大地上,散落著一批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古鎮,它們是歷史文化傳承地,也是市民休閒後花園。今天,SMG東方廣播中心啟動了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尋秘最美小鎮》,第一站就來到閔行區浦江鎮,在具有8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召稼樓推出了《我們的節日·粽情召稼樓》……

       品味古鎮文化

       這次活動別具一格地以主持人、記者、嘉賓“真人秀”形式走進人頭攢動的古鎮,不僅通過網絡視頻、音頻直播,讓受眾身臨其境地品味古鎮,遊人還可以通過“掃一掃”貼在古建築上的二維碼,從而閱讀歷史文化,聽講建築故事。“十里曉煙破,數聲召稼鐘”,古詩句中“召稼”,即古代浦東的墾荒中心,正是召稼樓的鐘聲,喚醒了荒涼的浦東灘塗。名人張聞天、黃炎培等都曾在此就讀啟蒙。為了擦亮古鎮這張文化名片,這裡修復開放了不少歷史文化景點,如上海城隍秦裕伯紀念館、明代水利專家葉宗行紀念館、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築禮耕堂、資訓堂、梅園等,古街道、古橋梁、古院落更是隨處可見。古鎮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吸引了遊人紛至遝來。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泗涇古鎮 圖IC

       挖掘文化內涵

     “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最近舉行的市黨代會這樣描述上海打造人文之城的未來願景。

       最近,松江區也宣佈啟動泗涇古鎮保護與更新利用項目。記者最近來到泗涇,這一千年古鎮在現代化進程中幾乎被新建築給“淹沒”了。在這15.52公頃古鎮風貌區內,有53處歷史建築,孕育了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申報》創始人史量才、著名史學家陶宗儀、明代書畫家范允臨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為了恢復古鎮街巷格局,這裡的拆除力度相當大,新建建築減七成,保護院落增一倍,從40多處增至為80多處;力爭用5到10年時間,恢復泗涇古鎮的歷史文化風貌。其中,掩映在深巷中、四週被民居所包圍的史量才故居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史量才故居又名明德堂,是一座中西合璧、設計精美的百年老宅,內有“坎坷人生、泗水情深、報業春秋、魂係中華”等主題展覽和報業巨子史量才生前部分物品陳列。解放初期,這裡還一度作為松江縣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古鎮的文化保護傳承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如國家級非遺項目十錦細鑼鼓作為上海本土民樂代表,正與上海音樂學院開展深度合作。松江皮影戲、海派剪紙、泗涇面塑等非遺文化,也都將為古鎮增添文化魅力。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楓涇古鎮 網絡圖

  擦亮文化名片

      上海郊區有100多座小鎮,零零星星,但真正有魅力能吸引遊人的小鎮有多少?上海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就有10個:浦東新區的新場鎮、高橋鎮、川沙鎮;青浦區的朱家角鎮、金澤鎮、練塘鎮;金山區的楓涇鎮、張堰鎮;嘉定區的嘉定鎮、南翔鎮。可見,悠久的歷史文化都是它們最有響亮的小鎮名片。

      如川沙鎮,黃炎培曾説“浦東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內史第”。如果沒有百年老宅“內史第”這一文化地標,沒有這一江南名宅雲集了宋慶齡、黃炎培、胡適等一批名人在此生活並留下了許多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這一名鎮無疑將黯然失色。同樣,楓涇古鎮也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三畫一棋”值得自豪,即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圍棋國手顧水如、金山農民畫均集中于楓涇一鎮。正是這些具有地域風情的特色文化,才讓人們能産生尋秘最美小鎮的巨大吸引力,這些都是讓現代人“回得了過去,留得住鄉愁”的文化符號。(記者 俞亮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