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滬上鳥類“新訪客”漸多 “貴客、稀客”頻到訪
東方網5月31日消息:據相關文獻數據顯示,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上海市有記錄的鳥類共476種。近年來,隨著上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麻雀、白頭鵯、烏鶇、珠頸斑鳩等留鳥越來越容易被市民觀察到,一些從未在上海歷史上出現過的鳥種也不斷刷新上海鳥類調查記錄,近2年上海地區鳥類新記錄就有12種。
圖片説明:彩鹮,攝影:袁利榮
彩鹮。2017年5月19日,發現于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彩鹮是一種體形稍大的黑色涉禽,羽毛深栗色帶閃光。儘管彩鹮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由於曾連續多年未在我國觀測到,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佈彩鹮在我國絕跡,它在中國的數量比它的近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還少。這是上海第一次可以確認的彩鹮記錄。此次在東灘保護區目擊到的彩鹮,位於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示範區域內。
圖片説明:暗綠背鸕鶿,攝影:小草
暗綠背鸕鶿。2016年1月11日在橫沙島被記錄到。暗綠背鸕鶿是東亞特有鳥類,分佈北起千島群島、薩哈林島,沿俄羅斯遠東沿岸一直到日本中部。國內在遼寧、河北和山東的島嶼均有繁殖,冬季南遷經過沿海海域至中國東南部,在台灣和福建沿海有不定期的冬候鳥。
暗綠背鸕鶿是一種海洋性鳥類,在繁殖和停歇時均偏好峻峭岩崖,通常可在岩石性海島沿岸礁石上觀察到,僅在遷徙季節偶爾出現在內陸淡水水域。
圖片説明:藍鹀,攝影:趙海明
藍鹀。2016年5月29日被觀鳥愛好者在南匯東灘發現,這是上海的首個藍鹀記錄。本次發現的藍鹀為一隻雄鳥,體羽藍灰色,腹部、臀及尾外緣白色。
藍鹀屬於高海拔鳥種,在中西部地區的山區有繁殖,離上海最近的分佈地在浙江天目山系森林地帶。藍鹀在分佈區是留鳥,僅有部分個體作季節性遊蕩,但上海離其自然分佈區遠,生境也完全不似,本次在上海觀察到的藍鹀,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圖片説明:鴉嘴卷尾,攝影:羅欣
鴉嘴卷尾。2016年10月11日被發現于南匯東灘,是上海鳥類新記錄。這種卷尾形似遷徙季節在上海地區常見的黑卷尾,但其喙更厚實,背部羽色金屬光澤強烈,尾部開叉相對較淺。根據其腹羽的白色羽端看,這是一隻今年出生的鳥。
鴉嘴卷尾在我國自然分佈于西南地區,在湖南和廣東也有零星記錄,這種鳥的數量不多,在原分佈區也屬於少見的留鳥。鴉嘴卷尾很少遷徙,在分佈區相當本地化,此次發現的幼年個體可能是繁殖後遊蕩至此,屬於迷鳥。
圖片説明:棕腹大仙鹟,攝影:李玫
棕腹大仙鹟。2016年5月4日在南匯東灘被發現,為上海鳥類新記錄。棕腹大仙鹟自然分佈于福建和西南地區的山區,在北戴河偶有記錄。在習性上具有森林型鹟的典型特性,偏好于鬱閉度高的林下層生境。棕腹大仙鹟在自然分佈區屬於留鳥,通常不做遠距離遷徙,在上海出現的這只棕腹大仙鹟應當為迷鳥,其是否有規律性的遷徙行為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