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開展多元化藝術教育

2017-06-02 09:16:0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博物館面向兒童開展多元化藝術教育 4到12歲是審美塑造好時期

  圖片默認標題

  孩子們在震旦博物館欣賞多媒體影像作品。 樂大路 攝

  昨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上海多家美術館推出精心設計針對青少年的藝術活動,讓他們親近藝術,為孩子們未來人生的藝術品位打基礎。

  仍缺乏優質資源

  這個“六一”節,上海的美術館、博物館熱鬧非凡。震旦博物館在兒童節推出“另眼相看”博物館周小肉個展,藝術家根據博物館館藏文物,用童言童語和質樸的插畫作伴,衍生出一系列可愛的作品。展覽一直延續到7月底,其間還有5場講座和幼教活動,周小肉將帶領孩子們一起畫自己心目中的文物。“我不會教他們臨摹,而是讓他們對文物做出自己的理解,用畫筆表達出來。”

  上海博物館親子教育平臺SmartMuse Kids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已經上線40多種200多個課程,今年6月的親子課程上線僅幾個小時名額就被報滿。震旦博物館的親子課程同樣火爆。上博教育部副主任陳曾路認為,博物館兒童藝術教育的熱潮是回應市場需求的體現,“上海親子教育總量雖多,但優質資源少,缺乏專業的有公信力的品牌。美術館、博物館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責任做好導向。”

  藝術不只是學校的標準

  觀眾視野越來越寬,對博物館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上做提升,是不少博物館的共識。

  周小肉的課上有個孩子在學校裏被美術老師批評畫得不好,家長為此帶她來博物館“進修”,她發現女兒在被鼓勵的情況下反而能畫出好東西,只是未達到“標準”而已。“學校教育常常是量化的,但藝術教育不能量化。博物館和外面美術館機構最大的不同是,眼光更長遠一些,至少讓他們知道藝術不只是學校的標準,美是很寬泛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博物館、震旦博物館的親子課程都是收費項目,仍然難以抵擋家長們的熱情。“很多家長已經沒有那麼多功利思想,博物館親子課程除了知識點和技能的習得外,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變化。”陳曾路記得有位家長反映,在讀幼兒園的孩子雖然不識字,但因為跟著家長去了很多博物館,學了很多自然科學知識,所以會判斷什麼是骨頭、什麼是化石,甚至知道新石器時代的小口尖嘴瓶怎麼自動裝水。陳曾路認為,文化基因和審美的塑造必須在4到12歲之間。過去都説博物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現在應該是社會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也許會影響你一生的生活品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