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今年做了個小試驗。他們在轄區三個居委會選擇三棟居民樓,向樓裏居民籌集“樓組自治金”,資金用於樓組公共事務。“街道的意思,每個樓組只要籌滿500元就算成功,成功了,街道就再配比一點資金。”新福康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魏瑛説,最終三棟樓分別籌集了2萬多元、5000多元、2000多元資金。
新福康裏小區39號樓81戶住戶有70戶出錢,戶均出資305.7元。樓組長李碧華的小本子上記著每家出資人的名字和金額。小本子往前翻,可以看到過去十多年的記錄———這棟樓一直都有居民出資解決樓組問題的習慣。
6月6日,石門二路街道社區發展基金成立,在基金的籌劃階段,正是樓組自治金試驗讓他們心裏有了底。和街道合作開展樓組自治課題研究的復旦大學課題組從李碧華的小本子裏看到“基層民主資源”和“社區社會資本”,他們認為,那是成立和維持一個社區基金的核心要件。
社區基金會,難的不是籌資
2014年上海市委開展“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課題調研,最終形成一系列制度成果,包括鼓勵街道、鄉鎮探索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會,為社會資金參與社區治理創造條件。
上海基層社區花了一段時間消化理解這個新名詞。基金會大家都了解,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産,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中國的基金會分為公募和非公募兩類,前者面向公眾募捐,後者不得面向公眾募捐。社區基金會通常是以非公募性質為主,面向特定社區的單位和個人募捐,資金用於所在社區的公益事務。
魏瑛介紹了街道和居民區的想法:“社區基金作為用於社區治理的資金池,意義在於動員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按目前的規定,原始基金200萬元就能成立非公募基金會,不論是政府出資還是向社區單位募款,想要籌到原始資金不算難。難的是在後面,基金會以什麼標準開展社區服務?怎麼保證它規範運作?簡單地説,社區有沒有花錢的需要和花錢的能力,有了資金池以後能不能做到‘有出有進’的持續運作?”
樓組自治金試驗,部分地回答了這種擔心和疑惑。
“自籌、自管、自理”
2011年起,石門二路街道推出一項基層自治特色工程“兩小”項目,也就是以改善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的“小小實事惠民生”和以提高社區文明程度為要義的“小小項目顯文明”項目。街道每年為每個居民區準備3萬元自治金,作為開展“兩小”項目的引導資金,如果不夠用,居民區自己想辦法。
區區3萬元當然是不夠的,但它一點一滴培育著社區居民參與自治的素養。新福康裏39號樓每年都要開展改造項目和公共活動,小到慰問樓道裏某個生病的居民,大到自費聘請保安、改造樓宇吊頂、粉刷樓道外墻,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這些治理需求來自於居民,最終也都通過各家各戶籌資的方式得以解決。頗有公信力的樓組長和居民們自發組成的議事機構“樓組議事會”,讓39號樓形成了管理樓組自治金的規章制度。石門二路街道為“兩小”項目定下了這樣的操作流程:申請—定下來—審核審計—簽合同—落實實施—監督—現場考察驗收—聽證會—街道檢查、驗收—競爭評比。
以樓組為單位的自治金和以街道為單位的社區基金會有相當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要求社區治理主體“自籌、自管、自理”。這個資源動員過程,不僅是為了獲取公益資源,更是為了推進社區參與、重建社區公共生活和培育社區社會資本。它最終將促進社區社會交往,提升社區社會資本。
樓組自治金的倒逼
在“兩小”項目基礎上,石門二路街道今年嘗試開拓以居民自發籌集為主的樓組自治金,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次資金籌集。資金交由樓組長保管,新福康裏39號樓的居民絲毫沒有顧慮,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自治方式。
“通過樓組自治金試點,街道知道即便沒有政府和企業的大額資金支持,部分社區仍然有源源不斷籌集資金的能力。如果要在街道層面成立一家社區基金會,這種可持續性是最重要的。”魏瑛表示,樓組自治金今後將在居民區推廣,如果社區出現了眾多以樓組為單位的小資金池,那也會倒逼街道成立一個透明規範的資金平臺,以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社會資本。
石門二路街道沒有成立獨立的基金會,而是發起一支社區基金,隸屬於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靜安分會,作為慈善基金會的一個專項基金來運作。
這與滬上已有的眾多社區基金會不太一樣,市級大型基金會的管理網絡和運作經驗,有助於減輕基金的管理成本。石門二路街道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從法務、管理等眾多環節推敲了這一創新合作。街道表示,社區發展基金將通過居民自籌、社會捐贈、舉辦公益集市等形式進行資金眾籌,形成“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