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區江浦路街道:以黨建引領自治項目建設

2017-04-26 12:42:12|來源:人民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楊浦區江浦路街道:以黨建引領自治項目建設

  隨著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越來越多人“搬出弄堂,住進新樓”,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但鄰裡關係卻不同程度地淡漠了,居民不知隔壁鄰居姓名、小區活動總是“老面孔”等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一難題,楊浦區江浦路街道金上海居民區黨總支積極發揮黨組織凝聚作用,以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目標,因地制宜地推進“小小樓組一片天,喚醒鄰裡共同體”自治項目,從社會最小公共單元——樓組入手,切實把黨建堡壘的作用體現出來,把樓組黨員的力量發揮出來,不失為一條喚醒“沉睡”的鄰裡空間的有效途徑。

  黨員帶頭,打造示範樓組

  金上海居民區毗鄰長陽路、江浦路,由金上海家園、合生高爾夫、梅村三個小區,共計35個樓組,現有居民1101戶、3600余人,曾先後獲得上海市文明小區、市社區建設示範居委會、市民主法治社區等榮譽稱號。2014年,為貫徹市委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精神,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導下,金上海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堅持黨建引領,先後樹立了金上海家園5號、11號、17號樓等3大類示範樓組。

  金上海家園小區中有不少多才多藝的居民,他們活躍在各項活動中,為進一步調動更廣大居民的參與,促進居民下沉,居民區黨總支將自治重心下沉到了樓組。

  17號樓的鍾老師是一位大學退休教師,自打退休後,一直熱情于居民區公益事業,參加居民區義務勞動、關心失獨家庭等,是個“熱心人”。據她回憶,當得知居委會設想建設自治試點樓組時,鍾老師立刻想到以讀書學習交流來架起鄰裡溝通的橋梁。在她的提議下,樓組內各年齡段居民紛紛表態,願為學習樓組建設增添力量,而居民區黨總支則將“黨組織服務居民經費”專項支持樓組自治建設,於是居民的積極性進一步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自發推選了樓組學習組長,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集體學習,組織樓裏的孩子、在校學生在假期中讀1到2本書,還在樓組大廳設置了共享之窗,讓大家暢談讀書心得、學習體會,安放漂流書架、文具捐贈箱等,共享學習資源。

  5號樓的樓組骨幹黨員周老師是上海電視臺的退休攝像師,為加強樓內居民交流,周老師想發揮專業特長,為樓組內每位居民拍攝一張人像照,製作一面 “笑臉墻”,展示在樓道大廳中。這個想法一開始遭到了少數居民的抵觸,他們不願意“拋頭露面”,周老師就挨家挨戶做工作,居民區黨總支也牽頭在樓組內召開居民會議,把周老師的想法耐心地向居民解釋。通過努力,“笑臉墻”如今已成為5號樓的一道風景。

  隨著鄰裡之間關係的融洽,5號樓的居民們紛紛覺得應該為樓組多作一份貢獻,3樓的王阿姨擅長拳操,她説可以帶領樓組居民運動;7樓的徐阿姨表示自己曾是一名舞蹈老師,願意成立一支樓組舞蹈隊……就這樣,在一批批有才情、有熱情的居民帶動之下,一個個樓組志願團隊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離退休教師聯誼會、拳操隊、合唱隊、時政小組、攝影小組、舞蹈隊等團隊不僅豐富了樓組居民的業餘生活,更是極大增進了鄰裡感情,大家在團隊活動中形成了默契,達成了許多樓組事務的共識,而這一切皆源於那一堵樓組居民公認的“最美最炫笑臉墻”。

  11號樓裏的錢老師是一名退休醫生,也是老黨員。自退休以來,她每週在居民區老年活動室為居民義務量血壓,交流健康心得。居民區黨總支在進行樓組建設時,就設想何不嘗試一下把“健康”送進樓組?在得到錢老師的支持後,黨員樓組長牽頭召開了樓組黨群議事會,大家共同商議在樓組門廳墻面上設立一塊“錢老師專欄”,專欄上每月發佈錢老師手寫的“健康小貼士”,比如初春注意防寒、夏天預防中暑等等,同時還辟出“錢老師健康答疑”空間,樓組內居民如有健康方面的“小問題”,都可在專欄上張貼,由錢老師負責回復,專欄儘管面積不大,但成為樓組居民每天進出門都不忘關注的焦點。居民區黨總支在此基礎上,發動居民一同打造樓組健康體驗區,一戶居民自己動手製作了“健康大轉盤”,一戶居民把家中的健康秤放在了樓道內。在樓組黨員的帶頭下,樓組內的健康氛圍濃厚起來,鄰裡之間的溝通也多了。

  “居民區黨總支按照‘引領不包辦’的原則,鼓勵黨員居民加入樓組長隊伍,持續黨員帶頭、黨員模範的先鋒力量,同時不斷指導居民制定健全自治公約,切實做到有序自治。”金上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葉利説道,“黨總支同時還要明確自身定位,改變以往‘大包大攬’的做法,用心做一名有情有義的‘陪跑者’,讓居民們參與到樓組自治中來。”

  創新形式,自治人人參與

  “金上海的樓組自治並非千篇一律,而是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葉利説,“樓組自治也不是居民區中個別樓組的‘自娛自樂’,更應是‘以點帶面’地全面推進。”

  金上海家園小區以5號、11號、17號樓組為樣板,依託街道星級樓組達標創建活動,不斷激勵其他樓組“爭先創優”,已涌現出了1號文化樓組等一批新的自治案例。

  樓組自治還從金上海家園小區輻射至了梅村小區。梅村小區是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陳舊,沒有安裝監控設施,人員流動性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對此,居民區黨總支通過黨組織服務居民專項經費撬動社會資金,由居民自發網購、安裝二手監控設備,並在小區1號樓樓梯下方辟出一間小小監控室,1號樓也因此成為平安樓組,有效地維護了小區安全。此外,黨總支也結合居情特點,引導梅村小區內離退休老幹部、老人住戶較多的樓組創建孝親樓組,黨員住戶較多的樓組創建黨建樓組,這三大樓組也在去年夏天成功創建為街道“星級樓組”。

  為進一步擴大樓組自治影響力,重點吸引青年群體參與,黨總支創新形式,啟動了“網絡小夥伴”計劃,通過建立微信群的方式,網聚年齡相近、興趣相倣的青年力量。同時基於金上海小區中居住有一定數量煙草集團青年的特點,積極開展“雙樓共建”活動,激勵青年成為工作樓宇中的“骨幹者”、生活樓組中的“活躍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目前“網絡小夥伴”微信群中的活躍粉絲已有50余人,他們正廣泛參與到樓組及居民區的各項活動中。

  “居民們通過參與樓組自治,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情更暖了,自治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互信互融、守望相助的新型鄰裡關係。”葉利告訴記者,“通過樓組自治,更增添了一批具有強烈使命感、良好精神面貌、高效服務能力的樓組骨幹,他們是居民們的貼心人和好夥伴,全面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里’,樓組自治的持續推進,主要依靠的就是源源不斷的骨幹力量。”

  下一階段,居民區黨總支將會繼續吸納有一定管理經驗、樂於服務的居民參與日常樓組長活動,培養廣大居民的自治意識,同時積極發掘樓組特色,持續不斷地推進自治建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