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教育集團“包”一台民樂音樂會

2017-06-13 09:36:2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一個教育集團“包”一台民樂音樂會,上海學生民樂聯盟這樣創新推廣

  一個教育集團的5所學校就能單獨舉辦一場民樂演奏會,在上海還是第一次。

  圖片默認標題

  這是一場特殊的演出。一曲描繪春光明媚、流水潺潺、萬物生輝的《春到沂河》,從內江路小學民樂隊孩子們手中的樂器傾瀉而出。

  上週末,楊浦小學教育集團“絲韻飛揚”民樂專場音樂會在楊浦少年宮舉行,5所成員校全部登場表演,這也是上海首次以教育集團為單位舉辦學生民樂聯盟音樂會。

  1個多小時裏,《舞曲》、《燈節》、《鳳陽花鼓》、《彩雲追月》、《喜洋洋》和《金蛇狂舞》等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民樂曲目,由楊浦小學、楊浦小學分校、民辦陽浦小學、二師附小和內江路小學單獨或者合作完成,讓孩子們一飽耳福。

  圖片默認標題

  三個學校一場戲

  楊浦小學集團共有5所學校,每個學校都要登臺表演,這可讓內江路小學民樂隊的孩子們犯了難。説是民樂隊,因為成立時間不長,樂隊裏只有琵琶、古箏和葫蘆絲3種樂器,4名學生。

  吳思萱彈的是琵琶,學琵琶這麼久,她一直想著能上臺表演。但如果要上臺演出,這個小樂隊還不成氣候,不足以“撐”起一個節目來。這讓她有些落寞。

  “讓每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都能上臺表演。”這是楊浦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李忠的初衷。於是,就有了之後的《春到沂河》。這首動聽的曲子,由二師附小民樂隊攜手內江路小學民樂隊一起演奏,指揮則由楊浦小學的音樂專職教師莊露來擔任。為了這首不過幾分鐘的曲子,3所學校的師生聚在一起教學、排練了很多次。音樂會上最後成功呈現,讓小樂手們一朝夢圓,開心不已。

  這場音樂會,共有8首曲子。其中的4首,都來自於集團學校的合奏合演。最後壓軸曲目《金蛇狂舞》,整個集團所有參加演出的民樂小樂手都上了臺。琴瑟和鳴,引發了臺上台下一片共鳴。

  “組合拳”做大民樂基礎

  圖片默認標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包羅萬象,民樂是其中最能引發共鳴的一種形式。2015年,上海學生民樂聯盟成立;去年,各個聯盟單位在全市舉行了10場專場音樂會,近萬名學生參與其中。這10場音樂會裏,有大學2場,中小學3場,少年宮3場和徐匯、靜安區域音樂會2場。

  “這一次,以一個教育集團為單位,呈現一台音樂會的,還是第一次嘗試。” 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上海學生民樂聯盟主持人曹建輝介紹説,“我們想以此為機會,展現集團成員校之間、‘宮校融合’開展民樂教學的豐碩成果。”

  2009年,楊浦小學建校,當時就成立了民樂隊。那時候,學校裏有一個專職琵琶老師,於是樂隊就從琵琶樂手開始,慢慢地,原本12個人的隊伍越來越大,加上楊浦區少年宮專職民樂教師每週進校園指導,校園裏漸漸多了弦樂、吹奏、打擊樂——到了今年,楊浦小學的民樂團已經有了近50人規模,達到了完整樂團配置。和楊浦小學一樣,楊浦小學分校把民樂寫進了學校課程之中,學校民樂團在楊浦區已經小有名氣。除此之外,其他3所成員校也都有自己的民樂隊,雖然規模還不算大,但已經呈現 “星星之火”趨勢。

  作為集團裏的牽頭校,楊浦小學民樂隊的壯大,也帶動了成員校的民樂普及和交流。曹建輝説,民樂項目的普及和發展,以教育集團為平臺進行組織和拓展,是一個好嘗試:“一個集團可以帶動5所學校,一個集團理事長可以團結另外4名校長。學生間多交流,教師間多溝通,課程建設、社團組織,氛圍就起來了,普及面也可以變得更廣。”

  民樂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民樂專場音樂會的舉行,使得5所成員校之間,在運動會、文藝演出之外,又多了一個交流切磋平臺。五校孩子們,在民樂絲韻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週末。平臺的搭建,也讓集團裏老師間的教研活動,變得更加頻繁。

  李忠介紹説,2016年,教育集團各個學科有16名教師進行了柔性流動。如今,當民樂成為集團的又一特色後,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流動變得更加豐富。比如這臺專場音樂會,就是由五校的項目負責人,一同策劃並最終演繹而成的。與之相輔相成的,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互相交流和互補。

  聽了這場音樂會,讓著名民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原民樂系主任王永德激動不已。“一個教育集團的5所學校就能單獨舉辦一場民樂演奏會,在上海還是第一次。這説明,我們民樂的普及已經到了一定層面,民樂開始走進小學生的心裏,”王永德説,“我們一直在説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民樂就是很好的載體。練習民樂,就能對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産生認同,從而對傳統文化有自信。最終當他們長大成人,就會自覺傳承這優秀文化。”王永德説,以教育集團推廣民樂,可以利用集團的教學優勢,形成民樂課程、師資等融合的良好氛圍,值得在全市推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