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視頻生態創新研討

2017-06-14 09:09:56|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視頻生態創新研討 學者點讚“直播”具有革命性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一家媒體的直播雲臺曾引發關注(來源網絡)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6月14日報道:昨天,“新內容新模式新機遇”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視頻生態創新論壇在滬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美蘭德媒體諮詢董事總經理崔燕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長、中國廣電藍皮書副主任李嵐,星空文華國際傳媒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曹志高等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視頻生態創新,成為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中的一大亮點。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智慧終端與互聯網電視等未來新視聽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媒體融合進入新階段。媒體高度融合為渠道創新、內容創造等帶來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媒體機構創造的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産內容)加上用戶創造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産內容)共同構建出視頻內容的新生態。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在發言時強調,媒體發展創新始終需要“以人為本”:諾基亞被微軟吞併後,它的老闆弄不明白,諾基亞沿著自身産品邏輯和技術邏輯走得好好的,為何突然間就“轟然倒塌”了。但如果從人的邏輯、人的發展和人的需求角度來看,諾基亞的”倒塌”又變得“順理成章”起來。當一種更能延伸人類感覺、擴大人類生活半徑和對生活掌控力的新産品、新技術橫空出世,勢必完成替代舊邏輯産物的使命。

  喻國明認為,對於傳播領域而言,有三個標準可以用來衡量傳播是否有價值和未來。不難看出,這些標準均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第一,它是否增加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連接性,第二,它是否擴大人的行為和實踐半徑,第三,它是否使人對複雜社會變得更有把控力。

  喻國明發言時不忘給直播點讚,他認為,直播是一種具有廣泛市場前景和社會發展價值的傳播形態。喻國明説,直播比文字、聲音等其他傳播形式更具影響力。這種傳播形式被第一次“交到”普通人手中,更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性,也激活了人們的傳播“能量”,是“革命性”的。

  美蘭德媒體諮詢董事總經理崔燕振則站在傳媒從業者的角度,分析了“爆款”的産生。崔燕振認為,今天的時代,是UGC和PGC互相融合的時代。任何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電視作品,例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和綜藝《朗讀者》等,無一不是連接了大屏的PGC還有小屏的UGC,加上社交媒體互動、分享和協作,最終構成了傳播的盛況。

  崔燕振分析稱,在今天,人們對物理介質區別和平臺間差異也越來越模糊,每一種傳播形態都在釋放自己的優勢:大屏的高清直播,尤其是智慧手機或其他移動客戶端對人們視聽時間的佔有,也從另外一個層面,促使熱播綜藝、熱播劇誕生。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傳媒,從連接開始,到激活再到表達,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傳播生態和傳播邏輯。崔燕振表示,這些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目前,上海、北京街頭巷尾遍佈的共享單車,及其後目不暇接的共享業態,都是在連接、激活、分享的傳播形態下、在社交、社群和共享的商業模式下推陳出新。

  從簡單相加到合理相融,每一位從業者,每一個用戶都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自由表達和自我決定的權利,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崔燕振同時建議,傳媒從業者應打破以往僅僅從産品價值鏈去思考問題的方式,在信息流、消費流和支付流所連接而成的新的傳媒經濟生態中,找到自己的思路,迸發更多的靈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