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屆海峽兩岸古籍保護高峰論壇”在滬舉行,專家指出———守護古籍,更要傳承文脈精神
中國古籍到底有多少?目前面臨怎樣的傳承難題?昨天,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上海圖書館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古籍保護高峰論壇”在滬舉行,兩岸百餘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以中華典籍的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深度研討。專家指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接力下,以今天的條件,保證古籍文物的傳承已經沒有太大困難了,但古籍保護不能局限物質的部分,還要傳承古籍所蘊含的文脈精神。
根據《中國古籍總目》的著錄,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古籍約為20萬種。這麼多寶籍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指出,歷代的天災人禍,使中國的典籍一次次地瀕臨毀滅,但眾人的接力守護,讓不少珍貴典籍文書得以留存。比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挾書令》,禁止民間藏書,凡民間收藏的典籍都要集中焚燒。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毀。而孔門弟子後裔伏生不顧安危,把一部《尚書》偷藏于泥墻夾層,為了防止這套書被毀掉,他還把所有內容全部背了下來。果然,等到戰亂過後,伏生返回家鄉,取出《尚書》,因風雨侵蝕,它們竟朽爛過半。於是,伏生用漢代通行的LiSu 重新整理出其中28篇,被後人稱為“今文《尚書》”。“那個時候他90歲了,口齒已經有些不清了,由他的女兒給他當翻譯,最終把《尚書》的文本留下來了。”葛劍雄感嘆。
在中國歷史上,像伏生這樣用個體生命扛起文化堅守的例子不在少數。而藏書家的無私奉獻,讓古籍的價值在公藏機構得以充分發揮。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透露,該館收藏的不少古籍便來自個人捐贈。上海圖書館還在籌備中,已經徵集到了金山姚氏、松江高氏等著名藏書家捐贈的近十萬冊古籍,此後,一批又一批的藏書家無私捐獻出他們的珍藏。“我們應該向這些藏書家致敬,他們對中華文化傳承所作出的貢獻值得被銘記。”黃顯功説。
流傳的艱辛,讓人們對古籍倍感珍惜。時至今日,古籍的維護、保存已有保證,但古籍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還須靠人來傳承。比如,不少人看不懂文言文,怎麼樣把古籍中蘊含的精華、優秀的價值觀做出現代的解釋,使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能接受,是擺在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有專家指出,當務之急是給青少年更早地接觸、了解這些古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