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考古:上海千年前就是海納百川之地

2017-06-14 09:45:32|來源:人民網|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大江東:馬橋考古證實,4000年前上海就是海納百川之地

  上海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開埠才100多年,這是多少年來人們的印象。

  不過,今天記者要告訴大家,上海歷史真的沒那麼短暫,而是綿長悠久,並且還很精彩。

  最有力的實證是馬橋遺址,以及由此命名的“馬橋文化”。在日前舉行的“喚醒五千年的記憶 難以忘懷的遠古上海”論壇上,記者聽完專家講述,突然覺得自己對上海的認識太少了,有種對不起上海的感覺。

  馬橋在哪?上海地理的正中心,4000年前上海的“最前沿”

  馬橋,現在是上海閔行區的一個鎮。這個馬橋可不簡單。

  復旦大學文博係教授高蒙河這樣描述:打開上海地圖,馬橋正好在上海行政區劃的正中心點,可以稱為“滬心”。

  馬橋遺址在哪?馬橋俞家村。上海文史館館員、閔行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王孝儉介紹,1959年12月7日,馬橋公社俞家生産隊社員在俞塘河南岸挖掘儲糞池,在距地表層1.5米左右土層中,發掘出一大批硬陶、黑釉等陶器器皿和碎陶片,引起在此勞動鍛鍊的下放幹部許克家的警覺,認為這些出土陶器很可能是地下文物,呼籲保護。12月10日,上海重型機器廠新建廠房需要填土,用挖土機在俞塘河北岸取土時,同樣出土大量古陶器具和碎片。經過逐級上報,1960年2月開始了對馬橋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此後因多次工程施工發現地下文物,又發掘了4次。從首次發掘到2012年下半年的最後一次發掘,前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

  圖片默認標題

  1994年馬橋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考古發掘帶來了眾多驚喜。

  5次發掘,馬橋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還有少量的青銅生産工具。更重要的是,在這裡發現的一條寬約45米、厚1至2米以上、長度縱貫上海西部地區的貝類沙帶,實證了“岡身”是四五千年前的上海古海岸,直接培育了上海早期文明的發展。這意味著4000年前,馬橋正是上海的最前沿。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這是馬橋遺址出土的雲雷紋陶器和和條紋鴨形陶壺。資料圖片

  專家介紹説,馬橋古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可分5層:第一層為明清時代遺存,第二層為唐宋時代遺存,第三層為春秋戰國時代遺存,第四層為商周時代遺存,第五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存。考古學界對其中第四層和第五層的文化遺存尤為重視,因為在西周印紋陶遺存之上,發現有特殊的遺存。一個遺址,多個遺存,這也是不多見的。

  1977年,上海市政府將馬橋遺址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夏,在“南方印紋學術討論會”上,因為馬橋出土陶器的豐富與典型性,與會者將夏商周時期的太湖地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區加以研討。1982年,在杭州舉行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國家文物局正式命名“馬橋文化”,專家們一致認定,它是承接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上下的文化遺存,在中國考古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至今,上海被發挖掘的古遺址有30處左右,而以遺址地命名的“文化”只有三處:青浦的“崧澤文化”,松江的“廣富林文化”,另一個就是“馬橋文化”。這三大文化在考古界非常有名。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因為已建或在建博物館,上海人知曉率較高,而對馬橋文化則有些陌生。此次閔行區召開論壇,就是要喚醒人們對馬橋文化所代表的遠古的記憶,給今天的上海人乃至更多的中國人以清晰的歷史認識,為今天的發展找到根源與新動力。

  馬橋文化代表什麼?上海早在遠古就“海納百川”,是“創新的高地”

  從馬橋遺址解讀馬橋文化,可以對遠古的上海有許多新的認知。

  高蒙河教授展開了另一幅地圖,地圖上標注了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的地點。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地點竟在一條斜線上,崧澤文化在最上面,廣富林文化在中間,最下面是馬橋文化,但馬橋文化並不是終點,只在中間部位。這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長江和海水的作用下,在現今上海的西部逐漸形成了“岡身”,通俗地説,就是上海的“古海岸線”。

  圖片默認標題

  圖中黃色帶為岡身。馬橋在中部略下方。圖片由高蒙河提供

  這條岡身為“西北—東南”走向,遺址中由貝殼砂堤構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幾米,東西最寬處達10里,最窄為4里,是古海岸線的沉積標誌,也是上海灘逐漸成陸的有力佐證。崧澤文化距今5500年,廣富林文化距今4200年,馬橋文化距今約4000年,這就是説,這條古海岸線的形成經歷了幾千年,是日積月累一點點形成的,而且逐步向海面延伸。這條古海岸線涉及現今上海哪些區呢?從上到下有:嘉定、青浦、松江、閔行、金山。

  高蒙河教授認為,與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相比,馬橋文化有其鮮明的特色,那就是“海納百川”。馬橋文化留有不同時期的遺存,考古發現,在距今約4000年以後,相當於中原的夏和商時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不斷進入到上海西部的“岡身”地帶。它們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遺民一起,共同形成發展了馬橋文化。換言之,當時的上海,已經是海納百川了。

  曾經參與馬橋遺址考古工作的原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介紹,當時挖掘出眾多陶器和器皿,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酒具,這種酒具的多樣性,正是多地文化融合的佐證。

  馬橋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的是黑陶,有的是彩釉,顯示了當時當地製造業的精良。高蒙河説:“這也從另一角度證明,馬橋在內先人的創造是原創性的,有了很多技術的發明和發現,上海當時就是一個創新高地了。”

  高蒙河以為,馬橋文化既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向近現代國際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點。馬橋文化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的源頭。

  馬橋文化如何利用?專家建議將遠古曆史寫入教科書,建立古遺址博物館

  馬橋文化命名已有30多年,為何到今天,人們還會重提馬橋文化?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我們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歷史的鄉愁也是一種鄉愁”,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傑的一句話打動人心。

  高蒙河以為,馬橋遺址是上海向超大型城市發展的源頭,它有這樣的歷史價值,值得重新去給它定位和認識。

  高蒙河引述中國考古學會前理事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的話説,在6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上海呈現出“兩頭高、中間凹”的馬鞍形文化發展態勢。“一頭高”是史前文化,5000年前後,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上海先民最早發明犁和鐮刀,多具原創性;當年的玉器工藝也冠絕全國,是上海文化的輝煌時代,位居全國先進行列。另外“一頭高”是近代開埠以來,上海一度成為東亞最大城市。上海文化的中間段則比較低窪,文化發展較為平緩,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沒有太高地位。上海歷史也有起伏,這對人們是有啟發意義的。

  圖片默認標題

  “兩頭高”的上海歷史圖示。圖片由高蒙河提供

  高蒙河説,上海實際上是一個有著五六千年久遠歷史的地方,但很可惜,這些遠古曆史沒有寫到《上海通史》裏面去,上海的歷史大多只有近現代。他以為,把這些遠古曆史寫進上海的歷史書裏,可以減少人們對於上海歷史的誤讀。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馬橋遺址險些被開發商推平,因為考古專家和各級有識之士的力保,才得以完好保存,也才有了今天的重新回憶。馬橋鎮黨委書記陳振華説,馬橋古文化遺址公園今年已完成竣工驗收,下一步如何再現好馬橋遺址及文化,閔行區正在加緊思考和設計。高蒙河建議,可以學習日本的相關經驗,以小地盤做出大精品,讓市民群眾近距離體驗、觸摸。宋建認為,利用馬橋文化,首先要對馬橋文化有個定位。崧澤文化被譽為“古代文明之源”,廣富林文化被稱為“城鎮文化之根”,那麼馬橋文化應該叫什麼呢?它應該是“和諧人居之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