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資源 上海辟出嶄新郊野空間

2017-06-21 08:11:4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盤活“有限分散落後”的土地資源 上海辟出嶄新郊野空間

  今年,開放的郊野公園達到6座,到明年年底,7個近期規劃的郊野公園試點將全部開放

  被違建廠房佔據的土地,變成了五色穀物編織的“地毯”;每到炎夏、雨季就會發黑髮臭的小河,變成了遊船穿行的鄉味水道……嘉北郊野公園即將在9月完成“華麗蛻變”。而像這樣的郊野公園,上海今年還將對外開放3座,使開放的郊野公園達到6座,到明年年底,7個近期規劃的郊野公園試點將全部開放。這要歸功上海在土地整治上的“魔法”:將有限、分散、落後的郊野土地資源徹底盤活,變成一個個嶄新的空間造福於民。

  農村並非與城市割裂的二元空間,而是在都市框架下的鄉土空間,要充分發揮城市土地功能,所以鄉土空間的功能要在傳統的耕種功能上“做加法”,除了加上生態功能、文化功能,還要加上休憩功能。郊野公園就是多種功能疊加的最佳注腳,2012年,根據《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上海規劃了21座郊野公園,除了已開放和在建的7座郊野公園,包括崇明明珠湖、北湖、東灘南郊野公園在內的遠期規劃郊野公園還有14座,總面積達到400平方公里。下轉◆5版(上接第1版)以長興島郊野公園為例,通過拆除“三高一低”工業用地,整治田、林、水、路,改造後的農田鱗次櫛比、佈局規整,一條慢行道穿插田林之中。

  在土地整治過程中,上海堅持“不折騰”原則,不改變土地原有的農業生産、林水涵養功能,同時保留郊區基本農田、生態片林、水系濕地、自然村落、歷史風貌等現有的生態人文資源。在長興島郊野公園,一批建築結構、空間佈局過關的廠房就被保留下來,改造成為民宿和休閒場所。借助土地整治,原來居住在金山廊下郊野公園破舊樓房裏的村民,置換到了居住條件更好的“白墻、黛瓦、觀音兜”小區。

  郊野公園不是上海土地整治的全部,更多郊野空間正效倣郊野公園“重整山河”,蓄勢待發。松江新浜鎮原本空心化嚴重,而且大片農田只有單一的生産功能。借助土地整治,新浜鎮“一張藍圖”打造出嶄新的郊野空間。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治中心還邀請上師大美院的師生,把1127戶農家進行集中歸併、拆舊過程中産生的大量廢棄桌椅傢具、農用工具“變廢為寶”,水缸、門板都穿上了“花外衣”,成為田間的獨特景觀。當地泥地足球等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吸引了大批“城裏人”捲起褲腳,踩進水稻田,與之相應的民宿經濟日益紅火。

  類似新浜鎮這樣的上海市級土地整治試點項目已有11個,今年,其中的青西練塘、松江泖港、金山廊下最後3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即將開工,讓更多更優質、更具活力的生態空間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保駕護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