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滬現場推進高校“課程思政”

2017-06-22 22:34:1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你想當大國國民,還是小國國民?”教育部在滬現場推進高校“課程思政”

  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每所學校至少選取1門以上課程開展試點;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每所學校至少選取2門以上專業課程開展試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你想當大國國民,還是小國國民?”22日,教育部在滬召開高校思政課教學品質年調研片會暨高校“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上海大學“大國方略”課老師拋出的第一個問題,讓講台下學生不約而同思索。幾乎全部人都舉手想當“大國國民”,老師卻偏偏問了一位沒舉手的女同學。

  “你想當小國國民的理由是什麼?”

  “我一直是大國國民,沒體驗過小國國民……”

  “你的回答很有意思,下面,我們來看看,相比小國,大國有好處,也有難處……”

  講臺上,顧駿、顧曉英兩位老師聯袂授課,侃侃而談,一個個開放性問題,讓越來越多學生爭相回答。

  當前,提高思政課品質和水準,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成為高校領域工作的重要課題,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明大道、善教化?會議認為,上海“課程思政”改革敢為人先、謀劃超前,路徑清晰、層次分明,領導重視、建章立制,取得了重要進展。推進過程中,激發學生“共鳴感”,增強教師“話語權”,推進思政“正評價”是上海做法的三大要素。

  笑了,意味著心扉打開了

  “共鳴感,是思政教育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策劃人和主講者之一顧駿説,“我們常講,入耳入腦入心,然後才能入行,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是新媒體和爆炸性知識體系及獲得渠道,怎樣讓他們肯聽,需要動腦筋。”在他看來,共鳴感,就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正面感受,找到這個“點”,才能以此為契機,才能真正打開青年的耳朵。

  “一直以來,我們的大國方略系列課程,找的’點’就是家國情懷,”顧駿介紹,在這個充分準備的課程中,歷史、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時事等的闡釋高度濃縮,以帶有思考和幽默的語言在課堂上傳遞。同時,他理想中的課程,也應該帶有“陽剛”屬性,才能喚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和崇敬。顧教授特別關注課堂上同學們的笑,他覺得,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和互動,讓學生發自內心笑了,那意味著心扉打開了,情感上認同了。

  數據顯示,上海基於多年來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踐“學科德育”基礎上,抓住“一市兩校”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的契機,于2014年起在高校探索實施“課程思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截至目前,上海已啟動“課程思政”整體試點校12所、重點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實現全市高校全覆蓋。每校將獲20萬至150萬元不等的經費支持,連續投入4年,促使課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務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

  為思政課配置實踐學分

  在思政教育體系中,如何更好地掌握話語權,值得關注。與會專家指出,特別在高校領域,一些爭論往往以學科研究為外衣,教學過程中尤須從學理上厘清問題的根源,分析思想本質,進一步完善中國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

  在此基礎上,從學校、教師個體而言,也應有許多創造性的實踐和思考。

  每所大學都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課,而在復旦大學有“豪華版”——2014年以來,課程堅持13年配套中國市長論壇,幾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市長為學生講現實、講夢想,講自己對黨的思想和政策的理解。除此以外,學校還為思政課專門設置兩個實踐學分,把學生從單一課堂上推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感悟。 這些來自理論直接或間接實踐的體驗,讓更多年輕人真正認識到思政課在表達什麼,自己可以從中獲得什麼。

  “作為專業課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出課程的厚度,”上海中醫藥大學張黎聲教授,也是現場授課的教師之一。在他上的人體解剖學課中,如何完成對“大體老師”致敬環節,是第一課。面對學生,他講遺體捐獻對醫學的意義,帶領學生去遺體捐獻者家中拜訪,邀請遺體捐獻志願者一起來開座談會。“學生對專業課有趨向性,我們要做的是在傳遞知識以外,把這門課程背後的人文內涵展示出來,”他覺得,專業老師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是體驗與情感。

  價值引導更應到位

  據悉,2017年,上海將全面推進鋪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除重點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外,還著力實現3個全覆蓋,即: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每所學校至少選取1門以上課程開展試點;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每所學校至少選取2門以上專業課程開展試點。目前全市已建設“中國系列”課程近30門,175門綜合素養課程和400門專業課程申報開展試點改革。

  在這背後,完善教師思政教育“正評價”也在推進中。業內人士表示,激勵和引導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在課堂上積極創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應固化為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內的組成部分。這些需要對相關教師評價和課程評價標準和機制的改變——不僅知識傳授到位,同時價值引導更應到位。2017年,上海將通過市、校兩級培訓體系,在市級層面研製培訓方案、開發培訓教材,率先對1000名專業課骨幹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