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國産傳聞成烏龍 上海臨港發公告否認

2017-06-23 11:27:32|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中國經濟網6月23日訊,昨日晚間,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臨港”)發佈公告,對“特斯拉中國工廠落戶上海臨港工業區”一事予以澄清。公告稱,截止到目前,上海臨港未與特斯拉公司進行過接觸,亦未與特斯拉公司就其在中國建廠事宜有合作意向,並且未簽署任何協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623275007102991

  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

  澄清公告原文如下:

  近日,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注意到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公司的中國工廠將落戶于上海臨港工業區。截止到目前,本公司未與特斯拉公司進行過接觸,亦未與特斯拉公司就其在中國建廠事項有合作意向,並且未簽署任何協議。基於對投資者、各利益相關方負責的態度,本公司獲上述悉報道後,針對上述內容向本公司實際控制人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核實,經核實,不存在涉及本公司應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今晨,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發佈了澄清公告,稱公司未與特斯拉進行過接觸,亦未與特斯拉簽署任何合資協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623343719496707

  一直以來,特斯拉國産傳聞都備受關注,産能不足和産品品質缺陷等問題始終伴隨著這家電動汽車生産企業。早在去年年初,就傳出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的消息,針對特斯拉在中國建廠一事,媒體也一直跟進報道。本週,多家媒體報道或轉載了“特斯拉中國工廠將落戶上海”的消息,幾乎一邊倒地“坐實”了特斯拉國産傳聞。但隨著上海臨港發佈的澄清公告,幾乎360度大轉折,讓特斯拉國産一事成為烏龍,此前“言之鑿鑿”的報道也沒有了下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623275202502756

  網傳簽約現場照片

  部分媒體的報道摘錄:

  據外媒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就在中國生産車輛一事接近達成協定。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一旦與上海市達成相關協議,特斯拉將在上海臨港開發區建設工廠,雙方最早或于本週達成協定。目前,雙方正在敲定最後細節,宣佈時間也會視情況發生變化。根據現有的規定,特斯拉需要與至少一家中國車企設立合資企業,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具體是哪家。截至發稿時,特斯拉、臨港均未給出相應回應。

  記者了解到,今日(6月22日),特斯拉與上海臨港政府簽署了關於特斯拉國産的框架協議,這意味著,這場長達兩年多之久的談判終於落地。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的談判啟動已有兩年,知情人士透露,只不過因為特斯拉要價太高,上海市政府一直未最終答應。而最後終於落地,還有個原因是受政策影響,不能單獨國産的特斯拉,在落戶上海的同時,還與神秘的上海市某國資企業合資,共同推進特斯拉的國産。

  6月22日,一張簽約現場圖,揭開特斯拉與上海臨港正式簽署關於特斯拉國産的框架協議的面紗。有媒體從上海市政府方面確認,該消息屬實。

  在上海臨港給予澄清之後,特斯拉官方也作出回應:“為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特斯拉正與上海市政府探討在該地區建設工廠的可能性。正如之前所溝通,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國産化計劃將會更加清晰。特斯拉一直致力於深耕中國市場。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各地市場,我們也不斷在全球範圍內評估潛在的製造工廠的選址。儘管我們預計大部分生産仍將在美國完成,但我們需要設立海外工廠以確保更多的當地消費者能負擔得起我們的産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623275359323642

  某專家發表評論稱,特斯拉國産的前提是按照《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進行報批。根據規定,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需面臨諸多硬性指標的嚴苛篩選。

  首先必須在中國境內註冊,並在技術上具有純電動乘用車産品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製、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同時需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知識産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

  其次,新建企業還應具備完整的樣車試製條件。自行試製的同型純電動乘用車樣車數量不得少於15輛,並需滿足一次充電續航里程不得低於100公里,0~50km/h加速小于5秒及最高時速大於100公里等技術指標。另外,這些企業還需擁有完善的銷售及售後體系。

  “正如一個人蓋房子,先把蓋房子的地方選好了。但是,政府允不允許你蓋,什麼時候蓋,和誰一起蓋,也應該是提前研究規劃好的。”上述專家言簡意賅地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