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江湖大變革:網貸退 銀行進

2017-06-26 10:46:51|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根據新規,今後有校園貸“入場券”的可能只有銀行與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

  “焦頭爛額。”對於這半年來的工作狀態,從事校園貸平臺市場業務的張翠華如此形容。從産品介紹到公司運營,從“裸條事件”到校園貸安全意識教育,這個行業的負面讓她們工作的開展變得異常艱辛。在監管態度模糊不清的時候,如履薄冰。

  近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中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並提出,要制定正負面清單,明確校園貸市場參與機構。

  雖然政策落地,但這對於張翠華而言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她即將和公司一起面臨轉型升級考驗。

  監管風暴

  原標題:校園貸江湖大變革:網貸退,銀行進

  這場“監管風暴”始於2016年4月。

  據記者了解,自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聯網校園貸平臺出現,看好這一市場的資本蜂擁而至,校園貸由此開啟了野蠻生長之路。直到2016年初,這一現狀得到遏制,“暴利借貸”、“裸條事件”、“暴力催收”等負面消息將校園貸推上風口浪尖。

  緊接著,一系列監管重拳砸下。

  2016年4月,銀監會和教育部出臺《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開始整頓校園貸市場。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

  隨後,重慶、深圳、廣州等地監管層及自律組織陸續發佈當地規範校園貸的政策和相關文件,從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提高校園貸平臺審核制度和準入門檻、限制借款用途、規範催收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整頓。

  今年以來,嚴監管態勢延續。2017年4月,銀監會發佈《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要重點做好校園網貸的清理整頓工作。

  僅時隔兩個月,一份重磅《通知》再次襲來。《通知》指出,2016年,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印發以來,部分地區仍存在校園貸亂象,特別是一些非網貸機構針對在校學生開展借貸業務,突破了校園貸的範疇和底線,一些地方“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等不良借貸問題突出,給校園安全和學生合法權益帶來嚴重損害,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轉型升級

  在巔峰時期,開展校園貸業務的網貸平臺超過100家,而隨著行業負面爆發,不少平臺選擇及時抽身。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不乏你我貸、趣店等行業巨頭。數據顯示,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佔停業及轉型總數的60%;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佔比為40%。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發現,目前整個網貸市場上還有不少以在校生為細分市場的平臺,圍繞學生貸款,包括現金貸、消費貸等業務。但品牌升級、轉換細分市場、改變業務方向都是他們的下一步計劃。

  諾諾鎊客名校貸方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説,“4月中旬的時候我們宣佈過7月1日將正式暫停新增校園貸業務,全面發力白領市場。我們目前沒有新的變化,還是照原計劃,7月暫停,屆時名校貸的官網和APP都會改版成校園內容公益平臺,主要聚焦校園反欺詐和創業扶持、助學等。”

  也有選擇堅守的。成立之初就針對校園市場的信通袋運營負責人劉瀟潔(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已經將客戶群體定位為18周歲以上成年人,並對此前的風控系統進行了進一步調整。通過與學信網合作,在借款人授權的前提下進行教育程度包括學歷和學籍認證,通過其入學和畢業時間判定是否批款。

  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廣州e貸總裁方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經過一年的專項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開展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已不多,規模也在大幅度下降,但是校園貸惡性事件仍然在發生,這些惡性事件,往往涉及民間放貸和欺詐、黑産群體等非網貸機構,這一部分機構一直游離于監管之外。這份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這部分非網貸機構的規範及管理。

  銀行分羹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髮現,在網貸平臺“優勝劣汰”的同時,目前國有大行強勢進入校園金融市場的態勢非常明顯:工商銀行與分期樂商城聯合開發了“工銀分期樂聯名卡”信用卡;中國銀行宣佈在華中師範大學試點“中銀E貸-校園貸”;除此之外,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也已陸續開展校園貸業務。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根據新規,今後有校園貸“入場券”的可能只有銀行與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

  “銀行早就應該成為校園貸市場的主力軍了。”太原科技大學學工部的負責人表示,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確實存在,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既擁有良好的信貸業務基礎,又有嚴謹的風控手段和規範的催收手段,更適合校園貸市場,無疑應成為校園貸市場的主力軍。

  2009年6月,銀監會發佈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信用卡業務的通知》,禁止向18歲以上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大學生辦理信用卡。因大部分學生是沒有固定收入的,按此份文件精神,銀行基本退出了校園市場。但是在5月27日《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先提出了疏堵結合。

  方頌談到,這説明監管層已注意到了大學生正常的借貸需求和這部分市場金融服務的缺失,鼓勵銀行打開大學生金融服務的正門。所以5月份我們看到建行、中行等相繼推出校園貸産品。當然,為了防止疏導的結果重蹈學生信用卡的覆轍,此份文件用了大篇幅的條文強調銀行開展校園貸業務要注重風險。

  但對於銀行重新接受校園金融業務,也有部分人擔心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有針對貧困學生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服務體系,“上不起學”的問題已基本解決。而額外消費貸款和現金貸將不利於學生培養正確理性的消費觀,也可能出現多頭借貸以至於超出其自身能力而無法還款的情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