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全運:不舞龍 不男人

2017-06-29 08:42:02|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我要上全運•激勵一代人 三林舞龍隊:不舞龍 不男人

  他們是體育的追夢人。全運會的改革,給了他們一個圓夢的契機。新華網體育推出2017全運會系列報道之“我要上全運•激勵一代人”主題策劃,聚焦這次登上全運會舞臺的群眾項目和體育愛好者。

  體育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鳴謝上海市體育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上海育人中學體育館,正在備戰全運會的三林舞龍隊“龍頭”陳春華(後排左七)與他的隊友們合影。新華網嚴曉瑜 攝

  新華網上海6月29日電(梁鴻儒)6月的上海,氣候炎熱,雨水也漸漸多了起來。在上海三林育人中學體育館內,不時傳來“起……落……走……”等鏗鏘有力的吆喝聲。透過浸著雨霧與濕氣的玻璃門朝裏望去,只見十多個精壯的漢子,正舞動一條金龍。龍身和著鼓點似蓮花綻放,上下翻飛,整條大龍被眾人舞得虎虎生風,變化萬端。

  這群人是上海三林舞龍隊的隊員。這樣“每週六天”的高強度半封閉式的訓練,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此前,在重慶銅梁進行的全運會群眾比賽舞龍項目預賽中,上海三林舞龍隊順利晉級決賽。此時,他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全運會決賽做著準備。

  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對三林舞龍隊來説,已經屢見不鮮,但參加全運會,卻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三林舞龍隊隊長、“龍頭”陳春華説,舞龍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希望在全運會的平臺上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舞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這是陳春華在北京參加比賽後,到長城揮舞國旗的留影。資料圖 新華網發

  舞龍改變人生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龍,是華夏古國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素來喜愛龍,舞龍更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形式。

  上海三林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三林舞龍隊更是名揚神州、蜚聲海外。據介紹,自宋代起,這裡以求雨、穰災等宗教祭祀為目的的舞龍活動十分盛行。上世紀中段,舞龍主要由村宅、行幫、氏族等自發組隊,參加燈會、廟會、行街巡遊表演。

  三林舞龍隊成立於1994年,並在1996年被正式命名為“上海市舞龍隊”。30餘年來,三林舞龍融合舞蹈的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翻騰滾躍,形成別具特色的海派風格,在國內外各項大賽斬獲無數冠軍。

  作為隊裏的老大哥,今年28歲的“龍頭”陳春華雖然年紀不大 ,但他入行已經 12個年頭了。談到與“舞龍”的淵源時,他説,上中學時就對舞龍産生興趣,也得益於“舞龍”,他後來被特招進入上海體育學院,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他常自豪地説:“我是唯一一名體院的舞龍特招生,舞龍改變我的人生。”

  2008年,18歲的陳春華中專畢業後,本有一份可以進入外企的工作。但他後來選擇舞龍,進入了三林舞龍隊。這一決定遭到家裏人的反對。“那時候家裏人都不理解,尤其是媽媽,很長時間都不願意理我。”

  陳春華家住奉賢,初到浦東三林舞龍隊,每天來回要六個小時的車程。家人的反對,以及訓練的辛苦,曾讓年輕的他一度想到放棄。但陳春華的師傅告訴他“舞龍人須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在師傅的勸説下,陳春華咬牙堅持了下來。2009年,上海體育學院傳來好消息。陳春華以特招生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上海高考,順利過關,拿到了上海體育學院武術係的錄取通知書。

  拿到通知書的他,第一時間回到家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但陳春華的媽媽態度並未改觀,依舊認為“舞龍是個沒出息的事體!”陳春華並未失望,他決心拼出一番名堂給媽媽看看。

  大學畢業後,再次回到三林舞龍隊的陳春華趕上了好時代。“那時候比賽特別多,我跟著師兄們訓練,從全國冠軍到世錦賽冠軍全部拿了個遍。” 陳春華説,因為一些比賽能上電視,人們也漸漸通過熒屏熟知了他。身邊的人把消息告訴他母親,這才讓母親的眉頭舒展開來。

  陳春華笑著説:“現在我到外地演出或是比賽的時候,媽媽也經常留意我的比賽,但她從來不告訴我。”今年,上全運會的新機遇又擺在陳春華和隊員們面前。“雖然冠軍拿了不少,但舞龍項目還是比較小眾。我們大滿貫就差個全運會冠軍,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舞龍項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這是這是2013年參加第五屆世界龍獅錦標賽,三林舞龍隊奪冠後頒獎儀式留影,左三為陳春華。資料圖 新華網發

  加量備戰全運會

  現代舞龍形制主要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借助龍珠和龍體器材在音樂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三林舞龍的要求更高,主要有五大類動作:“遊龍”類、“八字舞龍”類、“穿越、騰越”類、“龍翻滾”類和“組圖、造型”類,熟練掌握至少需要花上一兩年的功夫。

  舞龍有句話,叫“累死龍頭,跑死龍尾,笑死龍珠”。三林舞龍隊教練唐永清説,“舞龍這項運動比一般的體育項目更困難,就拿龍頭來説,一個龍頭有好幾公斤重,光有力氣不行,還要講究穿、騰、躍、翻、滾、戲、纏等技巧,平時不堅持鍛鍊的話很難掌握舞龍動作。”這些動作至少要保證一週三次的訓練時間,而為了全力備戰全運會,他們給自己加量到“每週六天時間訓練”。

  唐永清説,三林舞龍隊對此次參加全運會格外重視。常年當龍頭,陳春華腰上一直有傷,去年錦標賽結束後就宣佈退役了,但為了全運會,隊裏又重新喊他回來。已經46歲、退役5年的前“龍頭”周志軍也被再度請出,擔任“龍頭A”,與龍頭陳春華相互支撐。

  在現場,記者看到,8分多鐘的一套動作完成,每個人都被汗水浸透。陳春華喘著氣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分鐘,一套動作下來,差不多等於跑了一個3公里。

  這樣的強度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唐永清説,每次隊伍招募新人,來二三十個,最後能留下的只有幾個人。不是練了幾次嫌苦,就是家裏有事等原因打退堂鼓,能留下的隊員對舞龍都是真愛。

  隊員蔣宜明入隊10年,原本在外企工作,因經常比賽不斷請假而被公司勸退。現在,蔣宜明選擇自己創業,公司剛起步,事務繁忙,訓練比賽時也要電話聯繫業務,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舞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這是三林舞龍隊在參加文化中國.2015全球華人中華才藝(龍獅比賽)時的賽前走場。資料圖 新華網發

  舞龍是個群體性項目,還要講究整體的協調。三林舞龍的龍形圓順、流暢,一套表演有四五十個跳。龍舞起來,要保持龍的造型,龍珠引領龍頭,龍頭轉得快,龍尾跟得緊,還要完成穿越、翻滾。老隊員趙文強説,舞龍是團隊項目,每個人的表現都決定一條龍的表現,要求每個人都把心思定下來。個人動作出錯,整條龍表演都會受影響。

  在訓練中間,就有一名年輕的隊員因為踏錯節奏,一個飛躍龍身的動作沒有做好,被絆倒在地,整個表演也因此被打亂。老隊員們看著這一幕,笑著對那名隊員鼓勵道,慢慢來,不要急,大家陪你一起重新來一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這是2013年參加第五屆世界龍獅錦標賽,三林舞龍隊和上海體育學院南獅隊開幕式前合影。資料圖新華網 發

  “不舞龍,不男人!”

  目前這支三林舞龍隊,隊伍成員以中青年為主,年齡結構合理。幾名上海體育體院學生年初也剛加入三林舞龍隊。沒有高薪收入,是“兄弟情”與“對舞龍的熱愛”讓這群年輕人保持著對舞龍執著。

  “我進來時有師兄帶,現在有幾名新人,我們帶。團隊就像個大家庭,傳幫帶的氛圍特別好。”陳春華説,舞龍培養人的一種團結、拼搏、協調的精神。三林舞龍隊對待每一個隊員都“不拋棄、不放棄”,也正因為此,才能夠一直把三林舞龍的文化遺産不斷傳承。

  據介紹,三林舞龍隊,曾經舞進過人民大會堂;十多次走進上海大劇院,為APEC會議與會各國首腦精彩表演;在香港、澳門回歸慶典、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頻頻亮相。不僅如此,三林舞龍隊還先後出訪比利時、德國、法國、柬埔寨、日本、印尼、新加坡、新西蘭和中國澳門、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三林鎮也在通過建設龍獅會館、拍攝三林舞龍形象片等,努力提振“三林龍”的精氣神。5月中旬,三林鎮政府歷時近兩個月,修葺完成了三林龍獅會館,為展現龍獅文化搭建了平臺,又替舞龍隊營造了“大本營”;5月下旬,三林鎮又與上海龍獅協會聯手,同時拍攝了兩部三林舞龍形象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陳春華在訓練間隙。新華網嚴曉瑜 攝

  陳春華説,年少的時候,對於舞龍他的概念裏只有“黃飛鴻”,覺得很酷。隨著自己的入行後,才知道舞龍的不容易。年歲越長,對舞龍的熱愛,也更多了一分。“不舞龍,不男人!”他常常這樣跟隊友打氣。對於這次參加全運會,他們更是信心十足:“全力備戰,爭創一流,爭取在國內外舞龍界獲得領先地位、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