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年譜

2017-06-29 15:59: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1895 年

  農曆 5 月 26 日,徐悲鴻生於江蘇宜興屺亭橋鎮,塘河之畔的小屋為祖父徐硯耕勞作10 年所建。

  悲鴻之父徐達章是當地著名畫家,詩書篆刻,都有精深造詣。他不慕功名,獨喜描繪日常所見,人物、山水、花鳥均有獨到之處,其《課子圖》為曾展出於在歐洲舉辦的《中國繪畫展》等之存世傑作。

  徐悲鴻是家中長子,原名壽康,下有弟妹 5 人,在“半耕半讀半魚樵”的生活中,徐悲鴻度過了他的童年。

  1901 年

  悲鴻 6 歲,祖父去世。他開始隨父讀書,便想學畫,父親不許。他便悄悄描畫屋畔河邊的雞鴨貓犬,自得其樂。

  1904 年

  徐悲鴻 9 歲,已讀完《四書》、《詩》、《書》、《易》、《禮》和《左傳》,開始隨父畫。每日課完,便臨摹一幅時事插圖畫家吳有如的畫,吳有如是清末傑出的畫家,《點石齋畫報》成了徐悲鴻的啟蒙教材。父親還教他作人物寫生,畫弟妹及鄰人肖像。一次,徐達章外出歸來,問何人來過,徐悲鴻將來客肖像默畫在掌心,使父親一目了然,表現出捕捉人物特徵的非凡才能。

  1905 年

  徐悲鴻 10 歲,隨父親乘舟赴溧陽。人在途中即景成詩:“春水綠瀰漫,青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其時已能為父親作品著色和為人書寫春聯,以才華聞名鄉里。

  1908 年

  由於宜興連年水災,徐悲鴻與父親赴鄰近各縣,畫翎毛、花卉、山水、祖先像、刻圖章、寫春聯,開始了流浪賣藝的生涯,養成了筆不離手的習慣。

  1912 年

  由於父親重病而返回故鄉。徐悲鴻已成為宜興知名畫家,在和橋彭城中學擔任美術教師。

  1914 年

  父親去世。徐悲鴻向父親摯友陶麟書借錢埋葬父親之後,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但由於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興。在和橋彭城中學、宜興女子師範學校、始齊小學等 3 校教授美術。

  1915 年

  再赴上海,以畫插圖和廣告維持生活,並開始賣畫。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對其作品《馬》高度讚賞,認為“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該畫由上海市審美書館印出,為徐悲鴻發表的第一張畫。

  1916 年

  考入震旦大學攻讀法文,課餘仍勤奮作畫。3 月,哈同花園建立明智大學,徵求倉頡像中選。被明智大學聘請去作畫和講學,因此得識康有為、王國維等著名學者。康有為視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們畫肖像,盡出所藏碑帖供他觀賞,並一一講解。徐悲鴻對康有為持弟子禮。通過反復臨摹《經石峪》、《爨龍顏》、《張猛龍》、《石門銘》等名碑,得宗碑派真髓,廣聞博見,書藝精進。

  1917 年

  得明智大學稿酬,東渡日本研習美術。康有為贈橫幅題額《寫生入神》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鴻仁弟于畫天才也“。

  徐悲鴻飽覽日本美術藏品,覺日本花鳥畫家能脫出舊習,但尚少韻味。又結識日本著名書畫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見中國流失的許多珍貴碑帖。中村不折並將他所譯的《廣藝舟雙楫》托徐悲鴻轉交康有為。

  1918 年

  赴北京,發表《文華殿所藏書畫》、《畫之美與藝》,並以充滿生氣、力圖變法的作品嶄露頭角。與陳師曾等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他積極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運動,帶北京大學學生到香山寫生,居碧雲寺,作有《西山古松柏》、《晴嵐翠嶂》等畫。在畫法研究會開學典禮上他大力提倡吸收西洋繪畫之長創造新的風格,併為《繪學雜誌》撰文,指出中國繪畫在該時代的陳腐頹敗,號召畫壇有志之士奮起革新,他在《中國畫改良論》中,還明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採入者融之。”成為中國畫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1919 年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幫助下,徐悲鴻獲得赴法留學的公費。船到英國,他在大英博物館驚嘆希臘巴底隆神廟殘刻的精美華妙。10 月 15 日,到達巴黎,居索母拉爾路 7 號。先到各大美術館研究西方藝術之長,然後入朱裏安畫院(Aeademie deJulian)學習素描 2 月,又考入歐洲著名美術學府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入弗拉芒格(Flameng)畫室。課餘,則到陳列古今藝術瑰寶的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臨畫和比較各派異同。在古代大師中,他最喜提香(Titien)和裏培拉(Ribera);近代大師中則喜庫貝爾(Courbet)、米勒(Millet)、德拉克羅瓦(Delacroix)和巴裏(Barye)。

  1920 年

  識法國大畫家達仰(Dagnan-Bouveret)。達仰早年學于19世紀大師柯羅(Corot)之門,後來成為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之一。他最擅描繪布列搭尼漁民和農民的生活。其《祝福的麵包》、《壯丁》和《飲馬》等畫早使徐悲鴻傾心不已。從此,徐悲鴻每個星期天都持作品到希基路65號達仰畫室求教,並參加該畫派畫家在該處的茶會,在與梅尼族(Muenier)、阿米克(Amic)、倍難爾(Besnard)等名家交往中受到極大的教益。

  1921 年

  徐悲鴻因整天參觀法國國家美展,流連忘返,閉館時才知天降大雪。他饑寒交迫,得了嚴重的腸痙攣病。在病痛發作時,他常以努力作畫來轉移注意力。在當時留下的素描上,他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為上海《晨光》雜誌撰文,介紹歐洲繪畫。

  國內政局動蕩,斷絕學費。徐悲鴻赴柏林,居康德路畫室,問學于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Kampf)。

  1922 年

  徐悲鴻感到在法所見雖廣,仍有局限。丟勒(Durer)、荷爾拜因(Holbein)、門採爾(Menzel)、和塞岡蒂尼(Segantini)皆令他讚嘆不已。他每天作畫達 10 小時,在博物館臨摹了倫勃朗(Rembrandl)的作品,天氣晴朗,便到柏林動物園作獅的速寫。

  1923 年

  返巴黎,繼續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並在達仰指導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納斯各畫院畫了大量的人體習作。對油畫人體,則作分部認真刻劃和發揮默寫能力。

  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

  移居巴黎弗利德蘭路。

  1924 年

  為中國領事趙頌南夫人寫像,從容不迫,力求簡約,造型設色得心應手,並胸有成竹地預見畫完時的旨趣。苦學 5 年已見碩果,有佳作《撫貓人像》、《蕭 聲》、《馬伕和馬》和《遠聞》問世。

  1925 年

  赴新加坡,為僑領陳嘉庚及其創辦的廈門大學作畫。冬天,回到中國。

  1926 年

  春,為康有為、黃震之寫像。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關注。康有為稱讚徐悲鴻作品:“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悲鴻繪集》。3 個月後,重返歐洲,以深入對於全歐藝術的研究。他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摹約爾丹(Jordaens)的作品,又赴安特衛普觀魯本斯(Rubens)傑作,驚其天才之大。尤喜其《希臘人戰阿馬戎女騎士》畫的奔騰活躍,妙麗動人。

  1927 年

  赴瑞士欣賞荷爾拜因和勃克林(Bocklin)之作,對荷爾拜因融會安格爾(Ingres)與丟勒之長讚嘆不已。在瑞士又轉赴蘇黎世,觀看萊茵河左岸大師霍德勒(Hodler)之作。

  遍遊意大利名城,在達芬奇(Devinci)《最後的晚餐》、拉斐爾(Rapael)《雅典學院》、波蒂切利(Botticeii)的巨幅壁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的西斯廷天頂畫、提香的《聖母升天》前長久徘徊,不忍離去。

  該年,徐悲鴻送選 9 幅作品全部入選法國國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東方韻味獲巨大成功,享譽法國畫壇。

  徐悲鴻帶著復興中國繪畫的決心回到祖國,居上海霞飛坊,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創辦南國藝術學院,以培養“能與時代共痛癢,而又有足見實學的藝術運動人才, 以為新時代之先驅”。

  1928 年

  居南京丹鳳街,名其居為“應毋庸議齋”。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學藝術教授。開始創作取材《史記》的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暑假,赴福州作油畫《蔡公時被難圖》。在上海,與任伯年之女捨近求遠雨華後人吳仲熊過從頗密。吳仲熊將伯年父女遺作未裱者數十幅相贈,為徐悲鴻生平最快意事之一。

  年底,赴北平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1929 年

  在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努力進行藝術教育的革新,聘齊白石任該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

  作中國畫《六朝人詩意》。

  在美展會刊上發表文章推崇和宣傳現實主義藝術,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悲鴻素描集》。

  應摯友蘇州美專校長、著名油畫家顏文樑邀請,前往講學。幫助吳作人赴法國留學。

  1930 年

  在《良友》雜誌發表《悲鴻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經歷鼓勵有志青年。作油畫《詩人陳散原像》。經過兩年的工作,完成油畫力作《田橫五百士》,歌頌“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

  1931 年

  在法國里昂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徐悲鴻畫展》。完成大幅中國畫《九方皋》,以抒寫發掘人才的渴望。

  赴天津南開大學講學。

  遊岱宗。

  為齊白石編畫集並作序。

  訪傑出的民間藝人——天津泥人張和南昌范振華。撰文《對泥人張感言》,盛讚其高超的技藝,認為他們均可與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相提並論。

  作歐陽競無白描肖像。幫助傅抱石赴日留學。

  1932 年

  由南京丹鳳街遷入傅厚崗4號,取名“危巢”,以經石峪字集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懸于畫室。

  作中國畫《雄雞一聲天下白》、《沉吟》,油畫《月夜》。

  出版《悲鴻畫集》,與顏文樑舉行聯合畫展。

  編《畫范》以中外美術佳作供教學參考借鑒。共撰寫《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準確;三、黑白分明;四、動作或姿態天然;五、輕重和諧;六、性格畢現;七、傳神阿睹。

  1933 年

  完成取材《書經》的大幅油畫《徯我後》,表現被壓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放的迫切心情。

  為提高中國繪畫的國際地位,作赴歐宣傳中國藝術的籌備工作。

  5 月至 6 月,在法國國立外國美術館舉辦中國繪畫展。徐悲鴻以《九方皋》、《古都回憶》、《顢頇》、《枇杷》、《雄雞》、《湖畔》、《鴨》、《六朝人詩意》、《水牛》、《廬山五老峰》、《馬》、《獅》、《群鵝》、《南京一多》、《貓》共 15 幅作品參展。《古都回憶》一畫尤其受到法國報紙的讚美,其柏樹被稱為“堪與巴比松畫派大師盧梭的橡樹相媲美”。法國文豪保爾瓦洛裏(Paulvalery)專門撰文介紹畫展,名畫家沙巴(Chabas)、倍難爾、德尼(Maurice Denis)、朗杜斯基(Landwski)均參加畫展組織委員會,各界著名人士 3000 人出席了開幕式。應觀眾要求,展覽延長 15 天,目錄印至 3 版。法國政府從畫展中選購 12 幅,于巴黎國立外國美術館成立中國繪畫展室,成為中國繪畫在歐洲影響最大之事。

  畫展期間,徐悲鴻為倍難爾作了速寫像。

  隨後,徐悲鴻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個人畫展,並遊荷蘭海牙、阿姆斯特丹、訪倫勃朗故居。

  赴意大利米蘭舉行中國繪畫展覽,紀錄片在全意放映,被稱作馬可·波羅之後最重要的意中文化交流。

  1934 年

  應德國柏林美術會邀請,到柏林和法蘭克福舉行《徐悲鴻畫展》,獲巨大成功。50多家報紙雜誌發表了讚譽文章。

  經希臘赴蘇聯。途中,遊雅典巴底隆神廟遺跡,為平生快事。

  5 月到 7 月,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舉行中國近代畫展,盛況空前,成為“在蘇聯舉行的最成功的外國展覽”。徐悲鴻的《六朝人詩意》大受觀眾喜愛。與蘇聯著名藝術家交換了作品。回國後,作中國畫《新生命活躍起來》、《顢頇》,油畫《雞鳴寺道中》。

  1935 年

  10 月,帶學生到天目山寫生,作油畫《天目山風景》,中國畫《天目山老殿》。

  遊峨眉山,作中國畫《惟石岩岩》。赴廣西,作國畫《漓江野渡》、《魚鷹》、《墨豬》、《桄榔樹》、《虎與兔》。

  促成在南京和上海的蘇聯版畫展,併為展覽撰寫序言。

  1936 年

  4 月,登黃山天都峰絕頂。

  為《張大千》畫集作序,離南京,再赴廣西。居桂林、陽朔,放舟于漓江之上。作具有強烈時代感情的《逆風》、《船夫》,以及嚮往和平寧靜生活的《雪景》、《古柏》、《牧童》、《村歌》。

  1937 年

  在香港、廣州、長沙舉行徐悲鴻畫展。從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購回中國人物瑰寶《八十七神仙卷》。

  在桂林創作了大寫意山水《漓江春雨》和嚮往光明的中國畫《風雨雞鳴》。

  隨中央大學遷重慶,作表現人民痛苦的《巴人汲水》、《貧婦》。

  1938 年

  暑假,主持廣西全省中學美術講師講習班,作《牛浴》、《光岩》、《負傷之獅》、《象鼻山》。

  1939 年

  赴新加坡舉行徐悲鴻畫展,將賣畫收入全部捐獻祖國災民。

  以著名街頭劇為題材,作油畫《放下你的鞭子》。

  1940 年

  在印度國際大學和加爾各答舉行徐悲鴻畫展,泰戈爾盛讚其作品旨趣高奧的形象及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獨具民族風格。

  為泰戈爾作油畫、素描、速寫像 10 余幅,並作著名中國畫《泰戈爾》和《群馬》。

  由泰戈爾介紹,為聖雄甘地作速寫肖像。

  作有大量傑出的速寫作品:《河畔》、《野食餘興》、《課餘》、《粧》、《大吉嶺》、《喜馬拉雅山之林》等,居喜馬拉雅山大吉嶺,用油畫、水墨盡情描繪雄偉壯觀的群山。

  在大吉嶺完成氣勢磅薄的油畫和中國畫巨作《愚公移山》,在民族生存死亡的時刻,以愚公堅韌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離印前,為《泰戈爾畫集》選畫。

  1941 年

  作巨幅《奔馬》,寄託對祖國奮起的渴望。在檳榔嶼、怡保、吉隆坡舉行畫展並義賣,收入仍全部捐獻祖國難民。

  1942 年

  在昆明舉行畫展,全部收入捐獻勞軍。

  返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居沙坪壩,開始籌備中國美術學院。

  作國畫《雞足山》,油畫《庭院》、《靈鷲》、《六駿圖》。

  在《全國木刻展》一文中,熱烈讚揚解放區的木刻家。

  1943 年

  居重慶磐溪中國美術學院。暑假,帶學生赴青城山,在天師洞道觀作《紫氣東來》、《孔子講學》,以九歌為題材的《山鬼》、《國殤》,以及《杜甫詩意》。

  5月,完成隱喻抗戰必定勝利的大幅中國畫《會師東京》。肖像畫傑作有《廖靜文像》、《李印泉像》。風景畫有油畫《銀杏樹》、《青城山》,中國畫還有《雙飲馬》、《梅花》、《鷹揚》。

  1944 年

  有傑作《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月色》、《飛鷹》問世。

  夏末,患嚴重的高血壓和慢性腎炎,住醫院半年。

  1945 年

  病漸愈,身體虛弱,但仍為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生上課。

  1946 年

  從重慶經南京、上海到達北平,就任北平藝專校長。聘請了一批有影響、有能力的藝術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並擔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推動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1947 年

  迎擊腐朽、保守勢力,為闡明藝術主張而向記者發表題為《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的書面談話。

  提倡直接師法造化,描寫人民生活。在教學中規定各科學生都學習兩年極嚴格的素描,然後學 10 種動物、10 種花卉、10 種翎毛、10 種樹木與界畫,以達到對人物、風景、動物及建築不感束手,離開學校後能自覓途經發展。秋,遷居東受祿街 16 號,名之為“靜廬”及“蜀葵花屋”。

  在上海舉行徐悲鴻畫展。

  1948 年

  撰寫《中國美術的回顧與前瞻》書稿。發表《復興中國藝術運動》一文。

  1949 年

  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回國即以《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聽到南京解放》表達對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之情。

  全國政協確定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歌的工作。

  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為許多傑出的學者和文學藝術家作了素描肖像,如田漢、丁玲、洪深、張奚若、鄭振鐸、翦伯讚、鄧初民、馬寅初、肖三、戈寶權等。

  1950 年

  作油畫《邰喜德像》、素描《茍富榮像》、《戎冠秀像》、《李長林像》。大幅中國畫《九州無事樂耕耘》。完成《魯迅與翟秋白》的素描稿。

  發表讚揚民間藝術家的文章《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為《任伯年畫集》撰寫《任伯年評傳》。

  1951 年

  赴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師張晉像》、《農民任繼東像》、《勞動模範呂芳彬像》。

  準備創作反映新時代人民改天換地精神的《當代愚公》,不幸在構圖時患腦溢血。

  1952 年

  臥病在床,但一直關心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工作,並計劃編寫《愛國主義教育挂圖》,擬將歷代重要藝術珍品集中編印。

  1953 年

  漸能起床活動,便到美院為畢業班學生講課和指導教師油畫和素描進修班。作《首之瞻處即光明》和《鏟盡崎嶇大道平》奔馬圖。

  9 月 23 日,擔任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復發,于 9 月 26 日 2時 52 分逝世,享年 58 歲。周恩來總理赴醫院向他的遺體告別。

  應美院師生的要求,徐悲鴻的遺體在中央美術學院大禮堂停放,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界代表和各界人士一千余人進行悼念,然後,由他們護送,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2 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行徐悲鴻紀念會和徐悲鴻遺作展。展出油畫、國畫、素描、粉畫共 226 件。觀眾為祖國失去這樣偉大的畫家而感到痛惜。周恩來總理指著徐悲鴻所書的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説:“徐悲鴻就有這種精神。”他讚揚徐悲鴻的作品融會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技法,油畫和素描都有民族色彩,是他生活年代的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

  家屬根據徐悲鴻的遺願,把他的作品 1200 多件,他一生節資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的作品 1100 多件,圖書、圖片、碑帖 10000 多件,全部捐獻給國家。

  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展出有關他的生平和藝術活動的資料以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周恩來總理以遒勁的字體題寫了“悲鴻故居”的匾額。

  (編者注:作者徐慶平 1946 年生,江蘇宜興人,徐悲鴻先生次子,著名美術理論家、書畫家,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徐悲鴻紀念館名譽館長等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