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滬港列車20年:小車廂裏“雙城記” “東方雙珠”一線牽
“當時我是一名廣播員,記得那天天氣很好,上座率到了100%。通車前一天,我們就在車上準備開了,畢竟這是第一次,心裏很緊張呀!”提到20年前的首趟滬港列車開行,呂琦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如今,呂琦已是上海客運段滬港車隊的副隊長了。
滬港列車正式開行(上海客運段 供圖)
1997年5月19日8時零4分,首趟K99次滬港旅客列車投入試運營,從東海之濱的上海站始發,沿著滬昆、京廣鐵路,途經浙江、江西、湖南和廣東四省,抵達香港九龍。這是20年來長三角地區開行的唯一一趟進港列車。同年7月1日,滬港列車正式投入運營。
對於當時能夠成為滬港列車的一名乘務人員,呂琦很是自豪。“身高,女生不能低於165cm,男生不低於175cm,要大專以上學歷,還得會用英語、粵語、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因為這趟列車開行在香港回歸前夕,意義非凡,政審、體檢也就格外嚴格,“選拔條件絕對不低於空姐的標準。”
20年一代人,列車越跑越快,通關越來越順
20年一代人,當初呱呱墜地的嬰兒,現如今可能已是一名大學生了。同樣,滬港列車的20年,也成長起了一代人。
今年的1月18日,是滬港列車車長張馳38周歲的生日,這是他在滬港列車上度過的第20個生日。和他同年進入滬港列車班組的還有李喆,他們是滬港列車的第一批乘務員,如今李喆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車長。
列車長張弛(王初 攝)
“1997年5月,滬港列車開行時,車上條件不算好。”回想起當初,張弛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車子從上海到九龍,單程時間大概要30小時。”
1997年,滬港列車採用的是25K型車。隨後,列車硬體設施不斷得到改進。
2007年4月18日,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滬港列車搭上了“順風車”,等級也由“快速”改為“特快”,“K”字頭搖身一變成了“T”字頭。
如今,這趟列車“榮升”為“直快”,變為“Z”字頭,越跑越快,單程時間僅需19小時16分。車廂設有兩人包間,配備衛生間,還有沙發、電視等先進設施。去年,車上安裝開通了免費WiFi。
“20年前的滬港列車,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直通車,旅客在上海上車後,還要在東莞常平車站,將行李扛下車辦理通關手續。”談起滬港列車的變化,張弛如數家珍,到2003年,上海站設立了專用候車室以及上下車、進出站的通道,旅客在上海出發時就可以辦理通關手續,這趟車算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直通。
“那時候,途中下車辦理出入境手續,左手拉著孩子,右手拖著行李,步行排隊近1小時,很是不便!”香港老乘客方先生帶著尷尬的表情回憶:“現在省事多了!”
列車開行早期,列車員整裝待發(上海客運段 供圖)
而當年18歲的張馳和李喆,也從小夥子、小姑娘成為滬港列車的中堅力量。他們從炊事員、售貨員、乘務員的崗位上,一步步成長為車長。
“爸爸穿著帥氣的制服,戴著大蓋帽,好神氣!”2013年,張馳的愛人帶著兒子和老人一起到香港遊玩,回程時正好張馳當班。“兒子現在非常崇拜我!”張馳掩飾不住心中的自豪,“過去我在車上做售貨員,為了讓兒子為我感到驕傲,我競聘車長,現在如願以償了。”
20年的菜單,熟悉的味道,暖心的故事
車子才剛剛駛離站臺,記者發現,苗仕明師傅已經在狹窄的火車廚房間裏忙活開了。其實他的工作比發車時間更早,在列車開行前,他就要根據上座率估算出大致的用餐人數,然後開始準備餐料、擦洗餐具。
苗師傅是這趟列車的廚師長。1997年列車投入運營時,他從滬疆列車調到滬港車隊,在這裡一幹就是20年。
苗師傅正在火車上忙碌著(人民網上海頻道 圖)
切菜、翻炒、顛勺……苗師傅全神貫注,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手中的菜上,絲毫沒有注意到記者站在門口。記者悄悄拍下這一畫面,聽到相機快門的“咔嚓”聲,苗師傅抬起頭,不好意思地紅了臉,動作反而不順暢了。
很快,苗師傅手中一道道菜出鍋了,餐車工作人員一盒盒裝好,然後推著餐車穿梭各個車廂,送到旅客面前。當然,除了送餐到座,更有一些旅客喜歡到餐車點餐,水晶蝦仁、幹燒鱸魚、椒鹽排條、蔥花跑蛋……畢竟現場點餐,口感更佳。
其實説起這份菜單,那也是有故事的,苗師傅一向愛鑽研,在滬疆列車上工作時,他喜歡研究新疆風味的餐食。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調到滬港車隊後,他又根據香港同胞的喜好,嘗試出這幾道特色菜,比如水晶蝦仁和幹燒鱸魚,餐車點餐的旅客幾乎桌桌必點。“這麼多年了,這道菜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不少老乘客津津樂道。
苗師傅根據香港旅客的口味喜好研究的菜品(人民網上海頻道 圖)
苗師傅的廚藝是經過了大廚的品鑒的。一次,一位旅客在餐車點了一份水晶蝦仁,吃完還要再來一盤,他説:“我是新雅大酒店的廚師,你們車上的菜燒得很地道。”
如今,火車往返香港,顯然不是一種便捷的選擇,但依然有不少老乘客“固執”地堅持,甚至還算準是哪個乘務組才坐車。
有這麼一位旅客引起了張馳的注意。“他每次來,都是在9號車廂的1號包廂,我好奇去問他為什麼每次都選這個位子,他的回答讓我淚濕眼眶。”張馳説。
這位旅客老家在上海,7年前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當時父親送他去報到就是乘坐的這趟車的9號車廂1號包廂。如今,他已經大學畢業,並且留在香港工作,父親卻去世了,他甚至沒有來得及與父親見最後一面。此後,他每次乘坐滬港列車都要坐那個熟悉的位置,這是他懷念父親的一種方式。
旅客華云云全家幾乎都是滬港列車的“熟面孔”,他們與張弛的關係最好。華云云第一次跟媽媽坐車回香港探親時才15歲。2004年她再次坐車去香港時,在車上遇到了現在的丈夫。
“當天餐車滿座了,張弛熱情地幫我們拼桌,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我的先生,餐後因為某一個話題我們倆聊到了一起,當時只是覺得聊得很投機。”這次愉快的聊天給華云云留下了美好印象。一年後,她再次乘車,還是張弛當班,巧的是,在餐車裏,她再次遇到了那位男生,而且他們都一下子認出了對方,後來的故事發展就像電影情節一樣,他們從相識相知到相戀到相愛……2016年,華云云再次乘坐滬港列車回上海,這一次,他們是帶兒子去上海迪士尼遊玩。
20年“雙城記” “東方明珠”和“東方之珠”滄海桑田
1991公里鐵道線,猶如一條紐帶,把璀璨的“東方明珠”與神奇的“東方之珠”緊緊連接在一起。列車在浦江與香江的美麗山水間飛馳,從此兩地不再山高水長。
這些年來,滬港列車的乘務人員也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他們接力服務旅客的熱情依然似火。滬港車隊黨總支書記耿美蓮帶領她的團隊,經常向新隊員們講述車隊的奮鬥歷程,讓大家牢記光榮傳統,情係旅客所想所需,以旅客滿意為追求,提供優質服務,逐漸形成了以“愛心”、“舒心”、“稱心”為內涵的“三心”特色服務法。
乘務員正在幫助老年乘客上車(上海客運段 供圖)
劉奶奶年紀大了,但沒有買到下鋪,乘務員知曉後,想方設法為他們調換成下鋪。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上車之後乘務員給他講解了安全注意事項,並在他的背後貼上一張“愛心寶寶貼”,這樣不管他跑到哪節車廂,總能把他及時送回媽媽的身邊。
2008年南方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大範圍冰凍雨雪災害,部分省市電網癱瘓,京廣大動脈一度中斷,開往九龍方向的滬港列車也深受影響。16名列車員奔波在12節列車車廂裏,為旅客送去食物和水,85個小時的晚點,300余名旅客沒有怨言。香港阿姨張霞因為沒有帶夠高血壓的藥,血壓一度升到180,乘務員李莉將自己的藥拿給了阿姨,下車之後香港阿姨在留言本上寫下了“感謝救命之恩。”
2012年夏天,列車車廂空調突發故障,2小時的搶修仍未見好,車廂瞬間變成蒸籠,溫度高達40度,乘務人員將自己的鋪位全部讓給中暑的旅客休息。
……
20年來,滬港列車安全運行7200余趟、達1380萬公里,輸送旅客逾172萬人次,儼然已是滬港間的繁忙“走廊”。
而南來北往的一個個旅客故事,也見證了兩座城市20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天,滬港列車都會準時起航,相信往返兩座城市之間的旅客還將會繼續他們的故事,兩座城市也將繼續自己的蛻變之旅,變得更美更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