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京劇名角和他的日本戲迷後援會

2017-06-30 09:33:1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這是一場特別的京劇推廣活動,黃浦江上,遊輪在摩天大樓燈光映照中前行,甲板大螢幕日語字幕閃爍,耳邊日語聲此起彼伏,臺上演出的卻是正宗的中國戲曲團隊——上海京劇院10人樂隊演奏京劇曲牌《將軍令》《夜深沉》,男旦牟元笛表演《戰宛城》片段,閆潤蕾、趙宏運演出《三岔口》,郝傑和李雪計合作推出京劇與川劇融為一體的《孫悟空與變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郝傑和李雪計合作推出京劇與川劇融為一體的《孫悟空與變臉》。

  繼大型武醜喜劇《佛手橘》成功演出後,2017年"小丑挑梁”京劇丑角藝術展演將於7月推出“打成一片”系列劇目。為更好地配合展演,由上海京劇院、嚴慶谷日本戲迷後援會及在上海日本職業婦女會聯合主辦的浦江遊覽京劇推廣活動舉行,近300位日本戲曲愛好者參加活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日本觀眾欣賞京劇。

  一位中國京劇演員,竟然有日本粉絲?上海京劇院著名演員嚴慶谷的人氣來自近20年積累。青年時代,嚴慶谷經常去日本演出,也拍了好幾部廣告片。2001年,他在日本神戶學院大學留學,研究傳統藝術“能·狂言”。導師伊藤茂教授專門介紹他到京都茂山家學習大藏流狂言,並在北野天滿宮進行了“初舞臺”表演,吸引日本多家媒體追蹤報道。他還頻頻與歌舞伎界接觸交流,結識市川猿之助、坂田藤十郎、坂東玉三郎等藝術家,受邀參與歌劇和音樂劇的演出,從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2003年起,嚴慶谷在日文雜誌Whenever Shanghai上連載介紹京劇的文章至今,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日本人對他十分熟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演員走下舞臺,與觀眾互動。

  去年,嚴慶谷策劃推出“大聖來也——悟空戲系列展演”。日本粉絲決定成立“嚴慶谷上海後援會”,全力支持這個演出計劃。嚴慶谷專門為後援會會員進行京劇普及講座,介紹鄭派大聖戲藝術風格,還包括在看戲時如何鼓掌、喝彩等欣賞習慣。 這次後援會聯手上海京劇院,把京劇推廣活動搬上了黃浦江遊輪,飽覽浦江美景,欣賞中國國粹藝術。一位觀眾表示:“我帶著家人一起來參加了活動,他們都很喜歡。”另一位觀眾説:“我之前看過嚴慶谷老師演出的《佛手橘》,感覺特別好。這次又見到嚴老師,好開心啊。”

  住友制藥總經理高田和浩是嚴慶谷後援會的會員,去年看了大聖戲,就迷上了京劇,提出要給員工們一個驚喜。嚴慶谷經過一番思考,決定讓高田出演《霸王別姬》中的霸王一角,“虞姬‘舞劍’片段,霸王的戲不多,坐著飲酒,欣賞虞姬的舞姿,最後以大笑結束。這對沒有任何表演基礎的高田來説,也許經過幾次培訓可以勝任這一角色。”方案確定後,嚴慶谷著手指導高田和浩排練,穿上厚底靴,從走臺步練起。當高田和浩以霸王形象出現在員工面前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連呼厲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男旦牟元笛表演《戰宛城》。

  更多時候,嚴慶谷把精力用於京劇普及講座,在他看來,精妙藝術不分國界。在日本戲迷後援會牽線下,他來到上海的日本人學校,為六年級學生普及京劇知識,“中日文化同根同源,尤其是傳統藝術有許多相似之處,典雅古樸,充滿詩意,如能對比欣賞,別有情趣。”嚴慶谷發揮特長,同時演繹日本古典喜劇狂言和中國京劇,把兩者的異同清晰展示給大家,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中日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在化粧體驗的環節,學生們嘗試丑角和孫悟空的臉譜,他講解京劇臉譜的由來和各種顏色的象徵意義。從素顏轉變成京劇人物,並且喜感十足,大家笑得前仰後合,“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對京劇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後會去劇場真正體驗京劇藝術的魅力。”

  在上海文來高中信男中日班講課,嚴慶谷又換了一種風格。這是一所引進日本高中課程的學校,老師平本照夫是嚴慶谷的戲迷,他特地安排了這個講座,想讓學生在赴日留學前也能深入了解一下本國的傳統文化。嚴慶谷一口氣連翻幾十個“原地小翻”,暫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的講座圍繞責任展開,“留學生既是一名學生,要認真學習對方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是一名傳播者,應很好地傳播自己國家的優秀文化。”學生們拋出一個個問題,“京劇如何讓年輕觀眾接受”“傳統藝術應當如何保護”。有來有往的互動,讓氣氛更為熱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嚴慶谷表演《雙下山》片段。

  今年由嚴慶谷推出“小丑説戲”京劇表演藝術導賞課程,邀約不斷。下午他在進才小學給小學生們講完課,晚上又趕到同濟大學與大學生們交流。進才小學的禮堂裏坐得滿滿噹噹,還有62個教室通過電視轉播,全校近三千余名師生觀看生動有趣的藝術導賞課。在做表情包的環節,嚴慶谷和同學們分別展示了自己獨特的表情,大家都樂翻了天。在體驗“以鞭代馬”的程式教學時,嚴慶谷鼓勵同學發揮想像力,盡情創作。 青年花旦演員李文文和琴師陳洋為大家表演《拾玉鐲》片段,同學們被花旦豐富的肢體語言所吸引,紛紛上臺要向李文文學兩招。同濟大學導賞課,內容更為深入,嚴慶谷講述丑角起源、梨園祖師、以醜為尊、教化功能以及京劇的各種程式與唱念。青年丑角演員朱何吉的一曲《雙下山》片段唱得十分動情,舞動佛珠,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僧形象呈現在大家面前。

  無論面對中國人或日本人、少年或老者、內行或初入門者,嚴慶谷總是兢兢業業地講解著、表演著,在他看來,一齣好戲是最好的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