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護航“引進來”“走出去”,上海以政府公共服務方式開展高端涉外知識産權專業人才培訓
中國目前正成為跨國知識産權糾紛的高發地區。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我國企業在海外遭遇的知識産權訴訟,實際上大多是跨國公司在感受到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之後舞出的知識産權“大棒”。跨國公司常常通過提出鉅額賠償要求、在多處法院起訴、拖延訴訟,企圖利用高額的訴訟費和賠償金製造心理壓力,使我國企業不戰而退。同時,對方也常常擺出和解姿態,誘導我國企業在所謂“和解”中簽署各種苛刻的條款。統計顯示,過去5年中,中國連續成為遭遇美國“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大的國家。而眾所週知,“337調查”是美國借知識産權之名、保護其本土企業的司法途徑。
7月4日,由上海國際貿易知識産權海外維權服務基地與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法學院合作舉辦的“首屆國際貿易知識産權海外維權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高研班”)在華東政法大學正式開班。此次高研班課程對接當前歐盟最高知識産權標準,內容設置突出歐盟專利、版權和商標的知識産權法律設置與實踐,結合國際知識産權保護熱點開展案例研究,為國內知識産權領域法律參與者,提供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切實有效的實踐培訓。
此次高研班也是上海率先開展的以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引入高端涉外知識産權專業人才培育一次重要嘗試。開班儀式上,上海國際貿易知識産權海外維權服務基地(SITISC)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法學院簽訂了培訓課程合作協議。首屆高研班經過報名與篩選,有來自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重點龍頭企業、以及國內知名涉外律師事務所等80余名學員參加培訓。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和各國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知識産權對於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全球多雙邊貿易和投資協定談判的核心議題,以及我國開展貿易救濟、吸收外資、‘走出去’戰略實施中不容回避的關鍵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産權保護工作,成立了由商務部為領導小組辦公室,多個部委組成的國家保護知識産權工作組,統一推動知識産權保護工作體系和法律法規建設,紮實推進知識産權強國戰略。 ”開班儀式上,國家商務部駐上海向欣特派員説道。
“海外知識産權維權的必要性對上海來説更為凸顯。”市商務委申衛華副主任介紹説, 上海的科技創新對國際貿易的帶動作用非常大,近年來,上海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技術貿易,特別是技術進口規模增長迅速,參與國際知識産權交流力度不斷加強。2016年,上海技術貿易合同金額達98.77億美元,其中,進口42.79億美元,以專利技術的許可、轉讓為主的進口規模高速增長,技術引進結構更趨合理。同期,上海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良好,産品出口占貨物貿易出口比重不斷提升,2016年,上海高新技術産品出口規模佔貨物貿易出口規模比重已經超過42%,通過加強技術引進與知識産權保護,上海貿易産業結構得到優化。
與此同時,隨著上海雙向投資高速增長,特別是産品、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市場風險防範和自身知識産權維權需求也在不斷增長。2016年上海技術貿易出口規模近56億美元,對技術進口國的知識産權保護需求日益增長。上海也是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最大的省市,隨著上海企業在海外規模擴張,對國際知識産權規則以及投資國的國內知識産權法律也産生了具體對接需求。
申衛華也坦言,上海高新技術産業高速發展,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遭受的包括知識産權在內的國外對我發起的各種貿易調查不斷增多。從上海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來看,1986年至今,美國發起針對我國出口産品的知識産權337調查170起,上海企業涉案36起,佔調查總數的21.2%,且這一數目呈逐年上升態勢。在2016年美國啟動的21起涉華337調查中,涉及上海調查案件5起,涉案産品主要集中在積體電路、電子設備等領域,“知識産權各類貿易調查對國內産業影響不可小覷。”
上海國際貿易知識産權海外維權服務基地是在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指導下,依託行業協會,在全國率先設立的地方知識産權海外維權公共服務平臺。近3年來,基地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知識産權國際糾紛企業提供了案件協調、訴訟爭議調解、人才培訓等全方位的服務工作,特別在與知識産權相關的貿易調查和風險防範方面,為企業爭取在國際市場合法權益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