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把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用到實處

2017-07-06 08:54:0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楊浦發動居民參與討論 把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用到實處

【區縣新聞】楊浦把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用到實處

鞍山路310弄小區“睦鄰小亭”

  據楊浦區消息:6月29日,四平路街道紀念“七一”建黨九十六週年暨居民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文藝團隊培育成果展示活動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來自社區23個居民區的文藝團隊集中展示了演唱、舞蹈、樂器演奏等才藝。

  這些團隊都是居民自發成立,自行組織排練、開展日常管理的。然而就是這些始於自娛自樂、小打小鬧的文藝團隊,不少身著統一的演出服,有著專業的指導老師和指揮,其中還不乏有著專業水準的隊伍。鞍山三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陸建平告訴記者,除了當天上臺演出的合唱隊,該小區還有舞蹈、編織、收藏、廚藝、橋牌、時政學習等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團隊。“我們每年還會在小區廣場開展睦鄰文化節,持續3個月開展各類文藝演出、先進表彰、文明宣傳等活動,不久前剛閉幕的第三屆睦鄰文化節就吸引了近500人的參與。”

  社區文化團隊的蓬勃發展,得益於街道設立的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不斷深化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升居民區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社區治理能力,激發基層群眾自治活力,四平路街道黨工委自2015年起設立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項目通過居民區黨總支篩選申報,街道把關監督的方式,發動居民參與立項活動,把經費用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截至2017年上半年,街道共受理居民區黨總支申報立項250余個,使用經費200余萬元。

  從已完成的項目內容來看,服務群眾項目主要涉及群眾活動、便民舉措、貧困幫扶、公益行動等幾大類型,其中群眾活動類項目佔50%以上。鞍一(3)居民區黨總支“留下幸福的微笑”,為居民區獨居老人和孤老拍照,留下最美的記憶。鞍山三村“睦鄰文化節”系列活動,由於內容貼近群眾,吸引了居民的廣泛參與。各居民區黨組織還結合“兩學一做”、“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慶,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活動。

  小區亭子經兩位建築師之手

  隨著“互聯網+”逐步融入黨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也不再局限于“活動+幫扶”,正呈現出越來越多元的內容。

  鞍山路310弄小區是今年的區級薄弱區域重點整治區塊,居民區黨總支在推進服務群眾項目中,緊密結合小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小區內新落成一個多月的“睦鄰小亭”,如今是居民們社交、議事、休憩的熱門場所。每到早晨和傍晚時分,亭中的一圈座位上總是坐滿了話家常的居民。孩子們則在一旁的塑膠步道上奔跑、玩耍。

  “睦鄰小亭”就位於老年活動室對面的小花園裏,十分通透和開闊。劉惠芬每週來活動室參加活動,都會從這裡走過。劉惠芬在小區居住了近30年,她介紹説,以前這裡是片綠化帶,由於兩面是居民樓,一面是菜場和商戶的後門,綠化又很茂密,這個隱蔽的區域就成了外來人員大小便和排放污水的場所,綠化帶內臭氣熏天、蚊蠅滋生。

  每次去活動室參加合唱排練,劉惠芬都要繞著走。“現在情況大不同了,每次經過這個小花園,就覺得特別的賞心悅目。”

  外人很難想像,這座隱藏在小區深處的亭子及其花園,居然出自兩位建築師的手筆。而把兩位素不相識的專業人士聯繫起來的,正是小區的黨員微信群。

  鞍山路310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飚介紹,支部現有黨員181人,每月一次的組織生活會,黨員們由於健康狀況、工作等原因,一般能夠出席的大約在80人左右,而且多以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為主。“這讓黨組織的學習內容、工作精神很難覆蓋傳達到每位黨員,黨員之間互不相識,交流的機會也很少。”

  今年3月,為了讓黨建在社區黨員中“活”起來,鞍山路310弄黨總支開始探索“互聯網+黨建”的新模式,先從建立居民區黨員微信群開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指尖上”的小小的舉措,激發了基層黨建的新活力。

  “這些年我身體不太好,很難參加社區的活動,心裏空落落的,這回好了,不管什麼時候,都能隨時隨地參與組織生活,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小區黨員張先生在居委會年輕幹部的指導下,開通了微信,還加入了“310弄黨總支”微信群,“以前誰是黨員我都不認識,如今大家都在一個微信群裏,我覺得親近多了。”

  自黨員微信群建立以來,已有100名有智慧手機的黨員加入。黨總支則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對黨員開展“兩學一做”等經常性、系統性教育。交流互動一多,黨員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也隨之提高了。

  因為要提交設計方案和經費預算,“睦鄰小亭”在項目申報時卡殼了。“我們幾個居委會幹部都對設計一竅不通,就在黨員微信群裏徵求大家意見。”楊飚説。“小花園最好能開闊通透一點,這樣可以避免垃圾偷倒。”“希望亭子中不要有桌子,避免打牌的人長時間佔用,讓更多的人使用這個空間。”“預留的空地不要太開闊,要防止跳廣場舞的人影響居民休息。”沒想到,大家立刻熱烈地討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積極出謀劃策。從事建築設計的在職黨員宋曉萍夫婦熱心地表示願意為“口袋花園”的改建工作做設計方案。楊飚當即與宋曉萍通話溝通了施工細節。宋曉萍和家人到現場查看後,連夜設計了亭子及其小花園的施工圖,放到微信平臺上供大家進一步討論。

  項目進入施工階段時,宋曉萍夫婦剛好出差,同樣是建築設計師的居民鄒紅飛得知後主動找到楊飚,接下了項目的接力棒。鄒紅飛根據獲批的經費情況,在原有方案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不僅做了各個角度的效果圖,還全程參與施工的溝通和監督工作。

  如今,看著這個自己也曾出過一份力的“口袋花園”,走過路過的居民都感到分外自豪。

  今年以來,小區共拆除違法建築222平方米,也為小區美化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目前,鞍山路310弄黨總支正廣泛徵集居民意見,將對小區入口處超市、菜場的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在規範停車,整頓‘臟亂差’的基礎上,我們還計劃申請一個新的項目,希望能邀請兩位建築師聯手,整合多方資源,對小區入口處的墻面進行美化設計,打造一面景觀墻。”楊飚透露。

  一個0.7萬的項目贏得點讚

  不同於鞍山路310弄大刀闊斧的改造,鞍山八村居民區今年申報的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僅花費0.7萬餘元,項目完成後,得到了居民的一片點讚。究竟是怎麼做到的?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小區一探究竟。

  原來,小區為每個門牌前安裝了一個感應燈,共安裝了46個,開支僅7590元,卻用小錢解決了長期困擾居民的問題。

  鞍山八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小區,共有22幢樓,46個門牌。該小區路燈十分少,且都安裝在樓房的兩側,距離樓道口有一段距離,有的路燈還被樹枝遮擋。由於樓道口沒有門前燈,還有幾級高低不平的臺階,一直以來,居民夜歸,開防盜門十分不便。

  居民吉留娣告訴記者,她以前有飯後散步的習慣,但年紀大了之後,晚上就不太敢出門了。“晚上門口太暗了,還有臺階,我們老人眼睛本來就不好,晚上出去容易摔倒,我們家垃圾也都是放到第二天早晨才下去倒的。”不僅老年人感到不便,晚歸的年輕人也反映,晚上掏鑰匙開防盜門,根本看不清鎖孔在哪。還有的居民為了進出方便,就拿磚頭抵住大門,這也給小區安全帶來隱患。居民王寶花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驚悚”經歷。有天夜歸,她正在門前摸鑰匙,突然背後有人一下撲了上來,把她嚇得一身冷汗。原來是另一個居民因為太黑沒注意到前面有人,一頭撞了上來。

  今年年初,鞍山八村居民區黨總支啟動服務群眾項目徵集,在小區內廣泛宣傳,發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居民們針對小區照明、綠化維護、環境衛生、文明養寵等問題提出了不少金點子。黨總支對徵集來的項目進行了分類梳理,初步篩選後召開黨員骨幹、群眾代表會議,聽取意見建議,並就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進行討論、論證。經過多次走訪諮詢專業單位後,決定對“安裝門前感應燈”項目進行正式立項。申報前,黨總支對項目進行公示,在得到群眾認同、無異議後向街道提出申請。經街道審批後,由黨總支組織實施。項目竣工後,再組織黨員群眾對項目進行滿意度測評。“雖然錢不多,卻真正花在了我們最需要的地方,一舉解決了長期困擾居民的夜間光線不足,進出不便,臺階高低不平容易踏空等問題”王寶花説,“現在居民進出都自覺鎖門,就連樓道內的黑色小廣告也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