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應把好輿論“方向盤”

2017-07-06 17:07:0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得益於網絡媒體的崛起,如今人們只要動動手指,點開各個門戶網站,瀏覽微博、微信,一切新聞信息便盡在掌握。但是,翻開硬幣的另一面,自由的網絡環境也成了謠言、標題黨等失范行為的溫床。昨天,多位學界專家齊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深入探討網絡媒體的責任和堅守。

  上海理工大學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産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夏德元教授認為,網絡媒體的科技報道,應體現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在選題視角方面,科技報道應具有“平民視角”,但要抵禦點擊量誘惑,避免娛樂化傾向,以防落入獵奇陷阱。在敘述方式方面,應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形象化手段,切忌誇大專家言論或是斷章取義。與此同時,網絡媒體應著眼于實現社會功能,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他相信,只要善用網絡傳播的優勢,網絡媒體可以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陣地。

  對於網絡媒體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現象,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王宇説,據她觀察,目前剪紙、泥塑等藝術類傳統文化的傳播率較高,但涉及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及理念的內容較少,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淩欣喜地看到,公益在網絡媒體世界開出了愛的花朵。以騰訊網近日助力“茂縣救援”籌款為例,目前已累計籌款306萬元,參與人數達9.5萬餘人次。可以説,網絡時代的公益傳播擴展了主體,豐富了形式,提升了效率,增強了趣味。“指尖上的公益”,力量不容小覷。

  與會專家們發現,信息爆炸的時代,“隨手轉發”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而其弊端在於,簡化了人們的思考,也讓一些錯誤的觀唸有了誤導大眾和輿論的機會。這一點,在社會突發事件中尤為顯著,因此網絡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需肩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胡栓説,由於突發事件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易滋生謠言和情緒化輿論,因此網絡媒體應通過信息調控、議程設置等方法,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有利於社會秩序恢復和事件解決的方向發展。同時,網絡媒體還應承擔起積極協調社會關係的責任,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公眾的良性互動和社會整合。

  在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傳播係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浚浩看來,目前有四類影響世界的網絡媒體,“核武器型”“發動機型”“催化劑型”和“平臺型”。而在如今這個矛盾頻生的社會轉型期,網絡媒體可以努力構建一種新的模式———“潤滑劑型”,以促進公眾溝通與社會和諧。

  由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任童兵牽頭,多位學界專家以騰訊網為樣本,進行了社會責任建設體系研究。專家們相信,雖然傳播正變得越來越簡單、便捷,但網絡媒體應始終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人們傳播科學、文化和愛,為社會把好輿論的“方向盤”。

分享到: